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禹城市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调研

发布时间:2008/06/23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近年来,禹城市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全力抓紧抓好。市里成立了全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确立了资源加工启动、产业升级带动的发展战略和“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突出特色扩群体,培植骨干壮财源”的发展思路,把兴办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富民强市新跨越的重要突破口,强抓龙头、基地、市场和组织四要素,培育壮大龙型经济,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全市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德州市级12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56家,形成了玉米、大豆、畜禽、木材、蔬菜、棉花六大龙型产业体系;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750个,其中规范的合作社140个,入会农户5.3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2%;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6处。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一)抓龙头培强,提升农业工业化水平。农业发展快,全凭龙头带。依托“农”字号企业多、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优势,坚持高新技术提升、招商合作壮大、民营企业膨胀、产业园区聚集四项措施,在培强扶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全力培育六大农业龙型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化。一是玉米深加工产业体系。积极培强壮大以玉米、玉米芯为原料的福田、保龄宝、龙力、绿健、百龙创园五大功能糖龙头企业,开工建设了投资10亿元的功能糖科技园、8亿元的生物科技园、5亿元的糖醇生产平台三大高新技术项目,规模以上功能糖企业达到8家,年加工玉米60万吨、玉米芯20万吨,年生产功能糖50万吨,产品占国内市场的80%、国际市场的25%,带动玉米种植150万亩,农民每亩增收100元。禹城市成为国内最大的功能糖生产基地,2008年3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二是豆类深加工产业体系。积极壮大以豆类为原料的禹王、金冠、鲁樱、玖和等龙头企业,年转化加工大豆30万吨,生产低温豆粕12万吨、大蛋分离蛋白5万吨,带动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种植350万亩,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5亿元。鲁樱、玖和以红小豆为原料,年生产豆沙馅10万吨,年出口创汇千万美元。三是畜禽深加工产业体系。依托东君乳业、安氏乐业、凤祥等龙头企业,建成规模以上畜禽加工企业24家,年加工肉鸡2000万只、肉牛5万头、肉羊40万只、加工鲜奶20万吨,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30处,总数达到600处,培育养殖专业户1万户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四是木材深加工产业体系。以贺友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业,年产中高密度板130万立方米,年消耗枝丫材100多万吨,带动木片加工企业60多家,木材运销大户1000多户,直接拉动农民增收5亿元。五是羊绒深加工产业体系。以鲁银、德信、瑞源等企业为龙头的羊绒深加工企业达到21家,年加工羊绒纱5000吨、羊绒衫600万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余人,成为国内最大的羊绒精纺半精纺基地。六是蔬菜深加工产业体系。以朝日、鸿兴源等企业为龙头的蔬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蔬菜20万吨,带动新增蔬菜种植2万亩、总数达到12万亩,建成绿色无公害基地2处,注册无公害品牌2个。六大农业龙型产业体系的培植壮大,构筑起了工业主导、农业配套、三产联运的发展格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抓基地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坚持“稳粮、扩菜、重牧、兴林”,把标准化生产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头戏,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良种良法先行,强化监督检测,促进农业朝着可持续、绿色无公害、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到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6处,其中,粮食基地60万亩,瓜菜基地26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5000亩,无公害畜禽养殖小区120处。一是做优做强瓜菜业。按照“安全、卫生、环保”的总目标,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抓住标准化基地源头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培植出温室西红柿、拱棚西瓜、大蒜、盖韭、西芹、食用菌六大蔬菜种植特色建设了以梁家为中心的3万亩无公害大蒜基地,以辛店、市中办为中心的4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辛店“沙河辛”西瓜已经省无公害食品认证机构认证,成为省级无公害食品。目前,40公里绿色蔬菜长廊已经建成。房寺镇邢店村,按照“沼气—猪舍—日光温室—大棚”建设的“四位一体”生物链循环有机农业模式,建设了13个100立方米的高标准沼气池,生活垃圾直接注入沼气池,沼液、沼渣直接施入大棚作物,生产出绿色无公害蔬菜,实现了家庭取暖清洁化、家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二是强势推进畜牧业。大力实施“抓百区、带万户、促增收”活动,培育形成了肉牛、奶牛、生猪、肉羊、肉鸡、蛋鸭六大畜禽产业基地。依托君乳业、光明乳业,大力发展奶牛生产,目前,建有奶牛小区26处,总量达1.5万头,王子付奶牛小区四期工程已全部完工,按照“四统一分”模式饲养,实现了微机管理,目前,存栏奶牛已达1800头。李屯乡柳庄小猪小区建设了标准化良种猪繁育场,新上粪污无公害化处理项目,达到了设施标准化,喂养规范化,配方科学化,系谱档案化,被农业部列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三是做大林业产业。把林业做为建设生态禹城、富民强市的新亮点,以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为基础,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市林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3年以来,累计植树6000多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44.5%,连续4年被授予“德州市林业生产一等奖”。四是建立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双万双千”基地建设,建成了禹西河蟹养殖示范基地等3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拥有2个国家级无公害产品,禹西农业生态观光园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禹城市被评为全省水产工作先进市。

(三)抓市场开拓,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产品变商品,销售是根本。通过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禹城市农副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一是农产品直接出口。通过在我国边贸城市设立“批发中心”、“专卖店”的形式,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网上交易业务,农产品直接销往国外。据统计,全市上半年累计出口各类农产品3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例如我市二十里堡的西瓜,通过网上业务,直接销往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二是农产品加工出口。鲁樱、玖和公司加工红小豆,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贺友集团密度板远销伊拉克、科威特等中东国家,福田药业的木糖醇70%出口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4月份,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3%。三是积极搞好内销。大力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超市下乡”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造升级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26处,促进了与大中城市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使我市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四季青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日交易量达到8000吨。同时,发展各类运销组织1200个,农民运销队伍1.3万人。

(四)抓合作组织,筑牢利益联接共同体。为解决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狠抓农村合作组织这个载体,用利益机制把产加销、贸工农各个环节联接起来,使农民摆脱了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组织750个,其中,规范的合作社140个,带动农户5.3万户。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依托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围绕畜牧、瓜菜、林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社员解决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等系列服务。例如,房寺镇富勇养猪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年实现收入500多万元。二是依托市、乡涉农部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了肉鸡联合社、奶牛联合社和农副产品销售联合社。三是依托专业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畜禽养殖、瓜菜种植专业村具有良好的组织基础,便于统一技术服务,掌握信息和指导销售。如王子付奶牛专业村兴办的奶牛生产合作社,为奶牛户积极搞好服务,调动了全村及周围村庄发展奶牛生产的积极性。四是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发展奶牛生产,依托东君乳业,成立奶牛生产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企业和农户有机地联为一体。奶牛合作社一方面为龙头企业建设奶源基地,提供稳固可靠的奶源,同时为农民与企业签订合同,保护价收购,保证农民的合法收益。合作经济的蓬勃兴起,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现实之路。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够强。禹城市虽然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多,但缺乏大的企业航母,单体规模、产值和利税不高,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同时,由于农业企业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产品原料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等原因,个别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再融资困难,影响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壮大。

(二)市场开发和经营水平不够高。一是市场数量少,缺乏功能完善的大型专业市场,市场体系不够完整。二是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卫生体系不健全,产品竞争力弱,市场知名品牌较少。三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构还比较松散,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主体素质不够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主体是农民,但其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人才匮乏,多数农民仍然徘徊于市场门外。多数农业加工业主的现代市场意识、经济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三、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必须纳入经济社会整体进程,与其他环节因果互动,协同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议上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和倾斜力度,扩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对起点高、规模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上市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农业龙型经济规模和延伸度。

(二)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及技改醒目的贷款需求,建议上级及时进行项目论证,设立专项资金,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三品”认证予以扶持。对集群化龙头产业,出台专门信贷扶持规划,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议上级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多渠道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推动农业信息与服务进村入户,以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禹城市发展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