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支农政策落实

梅州市高度重视抓好粮食生产工作

发布时间:2008/06/13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广东省梅州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给安全的目标,认真做好各项粮食工作,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最近,国家农业部授予梅州市“2007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这是梅州市粮食生产首次荣获全国性先进。梅州市连年保持了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粮食责任制考评年年达标。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52.28万亩,总产137.92万吨,其中水稻面积266.74万亩,总产117.48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了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加”。

一、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粮食生产。梅州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各级政府多年来围绕确保粮食有效供给这个中心,对粮食生产紧抓不放,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单产。一是舍得投入,大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去年以来认真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广东省人大议案项目的实施,已完成22个项目的建设任务,11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完成农田整治面积6200多亩。同时,抓好国家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累计投入49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6万多亩。二是认真落实种粮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2007年全年共补贴水稻种植金额5585万多元,其中农资综合直补277.4万亩,种粮直补126万亩。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同时推进了梅州市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去年种粮大户比2006年增加1336户,达到5363户。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梅州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举办科技入户示范等方式,把实用生产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水平。梅州市于2007年兴办了梅县西阳镇千亩优质稻示范点、兴宁市福兴优质超级稻基地等10个面积达2万亩以上的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在五华县和兴宁市分别兴办了“超级稻高产生产配套技术”的科技入户示范区和“水稻生产集成技术”千亩核心示范区,大力推广种植培杂泰丰、天优998、天优122等超级稻的良种良法。兴宁福兴梅子村的核心示范区的超级杂交稻“天优998”平均亩产达761.8公斤,创下了梅州市水稻单产最高纪录。梅州市还大力推广抛秧技术、测土配方技术、高毒农药替代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

三、实施优质稻产业项目帮助农民增收。 梅州市大力推进优质稻产业项目,走产业化道路发展粮食生产。梅县、五华、兴宁、丰顺、平远等县(市)列入了优质粮产业工程项目县,项目实施县在省扶持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优质稻优势产业带建设。此外,还积极做好优良水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不断引进、筛选适合本地生产的高产优质水稻、玉米品种进行更新换代、优化品种结构,用优良品种促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7年共引进水稻新品种(组合)20个,在市农科所、梅县南口镇益昌村等基地安排参加区域性试验和生产试验,引进特用玉米新品种31个,参加生产性试验。2007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14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0.3%左右,优质稻总产量91.6万吨,全市农户可增加收入22亿多元。超级稻面积85.9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2.3%,是全省超级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之一。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广东省梅州市发展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