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业县,历来为“陇东粮仓”的重要产粮县之一。计划经济时期,全县粮食除自给平衡外,平均每年还为国家平衡调出粮食1200多万公斤。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粮食播种面积的逐年减少,加之国有粮食企业粮食库存不断下降,给粮食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2007年全县夏粮因灾减产,粮食价格因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出现波动性上扬,引起了全社会普遍关注。就目前现状下全县粮食是否已形成短缺事实,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满足全县总需求,全县粮食安全问题是否已到了供需失衡的临界点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此,近期我们在县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泾川调查队的支持配合下,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全县粮食产供需状况作了调查,以期为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县域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一、泾川县基本概况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现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 215个村民委员会,14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万人。县内地貌大体分为丘陵沟壑区、破碎塬区和河谷川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4%、23.6%和9.4%。泾川地处内陆腹地,属北温带半湿润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春秋冷暖起伏大,气温上升慢,给当年生农作物带来一定影响;夏季雨量集中,日照强,容易形成小麦倒伏、生芽、霉变;秋季九月阴雨连绵,不利于秋播作物成熟;冬季一般寒冷干燥,多风少雪,危及来年小麦产量增减。全县现有耕地67.5万亩,人均2.2亩,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约占粮食生产的90%以上,其次为高粱、糜子、豆类、油料等。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泾川农业是旱作农业,基本靠天吃饭,从历史上看,干旱是导致粮食生产最直接、最频繁的自然灾害,其次是冰雹、霜冻、病虫害等。
二、泾川县粮食供需现状
泾川历届党政领导都把解决全县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使全县农业生产得到快速稳定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步入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
1、粮食总产持续稳定。据调查,近两年由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虽然逐年下降,但粮食总产依然保持了相对稳定。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68.5万亩,其中:小麦33.2万亩,秋杂粮35.3万亩,粮食总产1.35亿公斤,其中:夏粮0.55亿公斤,秋杂粮0.8亿公斤。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69.3万亩,其中:小麦33.5万亩,秋杂粮35.8万亩,这一年虽然夏粮因干旱较上年减产,但由于加大了秋粮以及复种面积,实现了以秋补夏的目标,在灾年粮食总产仍然达到1.37亿公斤,其中:夏粮0.47亿公斤,较上年减产19%;秋粮0.9亿公斤,较上年增产14%。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68.9万亩,其中:夏粮32.9万亩,预计秋粮36万亩。由于去冬今春土壤墒情较好,小麦返青苗情良好,夏粮可望获得丰收。从种植结构看,由于受种粮比较效益的驱动,粮食播种已由历史上以小麦为主转变到目前夏秋比例各半的格局,并且还呈现出进一步缩小小麦种植的态势。在入户调查的189个农户中,有64%的农户所种小麦在粮食种植面积中已不到50%。
泾川县2000—2007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吨、公斤、万人
年份 |
粮食 |
其中: |
人均占 |
人均占 |
当年全县 | ||
小麦 |
玉米 |
其他 | |||||
2000 |
94969.1 |
40161 |
24177 |
30631.1 |
286 |
121 |
33.19 |
2001 |
124119.5 |
73785.4 |
21977.6 |
28356.5 |
371 |
221 |
33.45 |
2002 |
140012 |
72117 |
40708.5 |
27186.5 |
417 |
215 |
33.54 |
2003 |
131423.6 |
57738.6 |
40561.2 |
33123.8 |
386 |
170 |
34.02 |
2004 |
137107.4 |
60277.6 |
37811.9 |
39017.9 |
403 |
177 |
34.02 |
2005 |
137859.8 |
58871 |
40111.8 |
38877 |
402 |
172 |
34.22 |
2006 |
137036.2 |
57461.1 |
38560.1 |
41015 |
397 |
167 |
34.50 |
2007 |
137234.5 |
46550.9 |
44794 |
45889.6 |
395 |
134 |
34.70 |
年均 |
129970 |
58370 |
36087.8 |
35512.2 |
374 |
168 |
34.70 |
2、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从历史上看,泾川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需是自给有余的。这次调查显示,全县粮食供需总体平衡,但品种之间存在缺口。2007年全县粮食总消费量1.03亿公斤,其中小麦0.62亿公斤,玉米0.4亿公斤,大米55万公斤,其它51万公斤。总体消费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品种之间出现一定缺口。一是主食口粮小麦略有缺口。全县农业人口31.7万人,人均年消费口粮180公斤,年需小麦0.56亿公斤。全县城镇人口3万人,人均年消费口粮150公斤,年需小麦450万公斤,加上流动人口用粮约45万公斤,全县城乡居民口粮总需小麦0.61亿公斤,缺口1540万公斤。单就数字看,缺口不大。但去年小麦收获时,泾川县遭遇连绵阴雨天气,使已成熟的小麦一半以上生芽霉变,粮食质量受到较大影响,不能作为口粮食用,从而加大了消费缺口。剔除外出务工6.9万人次异地消费粮食931.5万公斤因素外,当年所产小麦仍不足消费需求。二是饲料用粮玉米基本平衡。2007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10万头,生猪饲养量7万头,鸡饲养量94万只,按大牲畜每头年用粮75公斤,生猪每头年用粮100公斤,鸡每只年用粮15公斤计算,全年饲料用粮共需玉米2860万公斤,当年生产玉米4479.5万公斤。三是工业用粮有限。泾川县粮食深加工转化企业仅有育才酒精厂一户,主要用粮为玉米,2007年该企业年加工玉米量2000万公斤,原料来源60%购于县内。另外,全县餐饮业消费需140万公斤。
泾川县2007年粮食供需平衡表
单位:万人、万公斤
总人口 |
其中: |
粮食 |
其中: |
粮食 |
其中: |
供需 |
其中: | ||||||
农村 |
城镇 |
小麦 |
秋杂 |
口粮 |
饲料 |
工业 |
餐饮业 |
小麦 |
秋杂 | ||||
34.7 |
31.7 |
3 |
13700 |
4700 |
9000 |
10300 |
6100 |
2860 |
1200 |
140 |
3400 |
-1540 |
4940 |
注:2007年全县小麦供需缺口1540万公斤;秋粮结余4940万公斤,全部参与市场交易。
3、人均粮食增幅较小。据调查统计,1991年至2000年期间,除大旱的1995年为建国以来人均占有粮食最低外(171公斤),其余年份人均粮食均在350公斤以上,其中98年达到495公斤。2001年以来随着粮食总产稳步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始终保持在374公斤左右,相对90年代虽然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比90年代最高年份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增加,人均占有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口逐年增长,由1990年的29.57万人增加到目前的34.7万人。在人均占有粮食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户普遍不吃杂粮,而主食小麦的生产因播种面积逐年缩减而减少,导致人均占有小麦量不足,2007年因小麦减产,人均占有量仅有136.5公斤,不足当年口粮,因此,群众口粮呈紧缺趋势。
三、泾川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给县域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隐患。
1、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政府调控粮源有限。调查显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八年,全县粮食生产虽然频繁遭受自然灾害侵袭,但粮食总产仍然实现了稳中有增,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间,粮食总产年平均达到1.3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4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实现了丰年略有盈余,灾年自求平衡。但由于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用于主食口粮的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减少,使泾川已由一个历史上小麦调出县变为自产自给,自求平衡的产粮县。2007年小麦因干旱减产后,小麦总产量已不能满足县内消费需求,缺口达1540万公斤。据调查测算,到3月底,全县农户中约有4570户人均存粮在60公斤以下,占农业总户数的6.3%,其中约有380户贫困户既无粮,又无钱,需依靠救济,约占总户数的0.5%。从流通环节看,国家取消粮食统购统销以来,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农民余粮越来越困难,2004年以来的4年间平均年收购小麦1600万公斤,而且逐年递减,其中最低年份的2007年仅收购入库930万公斤(含县外30%左右购入量),县内市场粮源日趋紧张。
2、粮经比较效益相差悬殊,粮农种粮热情减退。这次调查之时,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所到之处听到、看到的无不集中在一句话,即:如今干啥都比种粮挣钱多。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资价格上涨影响粮食生产收益。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实行粮食直补,对良种、农机给予补助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广大粮农得到了较大实惠,但由于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籽种、机耕等价格持续上涨,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给粮农带来的好处,广大粮农普遍感到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过高,种粮成本越来越高,产出比较效益太低,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影响了粮食精耕细作。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人逐年增多,这一现象虽然既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同时又节省了口粮消费,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内粮食需求压力。但是,大量精壮劳力外出打工,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已由青壮年为主向老、弱、病、残、妇为主转变,耕作方式已由主要依靠劳力精耕细作向主要依靠机械粗放收、种发展,日常的田间管理几乎省略,由此造成粮食单产难以提升。三是粮食品种之间比较效益促使农民缩减小麦种植。据调查,2007年种植一亩小麦完全靠机械机耕、机播、机收,再加种子和化肥投入,每亩成本219元(不含人工),以每亩产250公斤,每公斤小麦1.60元计算,每亩小麦收入400元,扣除成本后净收入181元;而种植一亩玉米成本160元,以亩产500公斤,每公斤1.40元计算,每亩玉米收入700元,扣除成本后净收入540元。由于小麦价格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增长缓慢,而玉米近年来因市场供需影响涨幅较大,导致种植品种之间的产出比之差诱使粮农由传统种植小麦为主向玉米乃至油料、瓜果及其他经济作物转移。调查中看到许多农户仅仅留用少量粮田种植小麦以解决口粮问题,大部分粮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或比较效益较高的粮食品种,还有许多果品专业户已无粮田可种,口粮主要靠市场购买。在种植品种进一步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村口粮自给率已经降到了底线,加重了县内粮食安全威胁。
3、库存大幅下降,农户存粮不多。2007年末,泾川县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库存商品周转粮食832万公斤,较上年下降37.8%,其中小麦829万公斤,玉米3万公斤。6户非国有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库存粮食70.7万公斤,较上年下降14.8%。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存粮仅可保证全县1.6个月口粮,已达不到总消费量18%的最低粮食安全库存标准。在抽样调查的189个农户中,虽然存粮总体水平人均在335公斤左右,但小麦存粮人均占有仅226公斤,虽可维持一年的口粮需求,但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存粮水平很不均衡。有10.6%的农户有钱无粮,口粮主要靠市场购买;有38.1%的农户自给有余,并且人均存粮在200公斤以上;有45%的农户当年自产自给;有6.3%的农户产不足需。从地域上看,大体趋势是越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区域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越少,农户存粮相对越少。越是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粮食播种面积越大,农户相应存粮较多。如党原乡代家村、太平乡四郎殿村等,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仅限于粮食品种之间,从本质上仍然以种植粮食为主,农户存粮相对较多,存一年以上口粮的农户比较普遍,有40%以上的农户除自产自给外,还可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再如窑店镇的庙头村、高平镇的袁家城村等,由于多年发展果品产业,使广大农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但随之而来的是粮田面积大幅度减少,被调查的两个村50%的农户已从粮农变为果农,口粮完全靠市场购买;还有近一半的农户目前也只是种口粮田,处在由半粮农向完全果农转变的过渡期。在正常年份,县内有钱无粮户可以通过市场采购自求平衡,若遇较大的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而使粮食市场出现紧张,将会对这部分农户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四、泾川县粮食供需平衡的对策
泾川作为以产粮为主的农业县,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今后五至十年是泾川县在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粮食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根据全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确定的目标预测,到2010年全县人口将达到35万人,人均粮食占有预计基本稳定在400公斤左右,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4亿公斤,所以全县粮食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大粮食安全防范措施:
1、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资源。一要依法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认真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要以粮食生产能力为前提,在确保粮食总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经济作物比例。对水浇塬地和川区地应提倡种粮,全力抓好优质小麦和玉米种植,必保年均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70万亩,粮食总产量维持在1.4亿公斤,其中确保小麦种植面积不少于32万亩,以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基本稳定,达到粮经互补,丰歉平衡。二要抓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耕作技术,建设高效农田,进一步提高耕地投入产出率。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扩大间套复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要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部分粮田劳力、资金等投入不足、粗放经营甚至种“卫生田”的实际,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政策,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培育种粮大户,实行重点扶持,各项补贴直接到粮农、到田亩,确保粮农生产粮食能够真正得到实惠,促使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有限的粮田发挥最大的效益。
2、积极开展购销,搞活粮食流通。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立足县内实现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粮食部门必须紧紧把握的工作重点,国有粮食企业作为政府实现宏观调控、保障军需民食,维护市场稳定的主要载体,必须把引导发展粮食生产、衔接粮食产销、稳定粮食市场作为主要工作任务,通过积极有效的购销活动,实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具体做到三点:一要针对全县粮食生产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的实际,积极开展跨区域购销,融入大市场、大流通,依靠搞活流通解决县内粮食平衡问题。二要针对县内粮食品种单一的问题,积极开展品种余缺调剂,通过省内外灵活购销,丰富市场粮食品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进而达到繁荣粮食经济,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三要针对稳定粮价这一热点,充分发挥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在市场中的引领作用,随时关注粮食市场价格变化情况,了解掌握市场供求关系,在粮食市场出现价格波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平抑粮价,确保供应。
3、建立地方储备,增强调控能力。粮食市场放开后,建立完善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加强地方储备粮的管理,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务院国发(2004)17号文件关于“产区保持三个月,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建立地方粮食储备的规定要求,建议县上逐年从财政预算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县级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稳定常年粮食储备,以此稳定市场,保障供应。根据测算,全县最低线应建立常年储备粮小麦800万公斤,这部分储备粮由国有控股的县盛谷粮油购销公司负责储备,作为政府调控的预备粮源。按照现行我省储备粮管理办法,每公斤储备粮每年应由县财政承担储备粮利息费用0.16元。这800万公斤储备粮从2008年开始分三年完成,其中 2008年储备小麦300万公斤,2009年储备小麦300万公斤,2010年再储备小麦200万公斤,累计达到800万公斤。在此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和扶持农户存粮,实现藏粮于民。调查中发现,目前广大农户家庭存粮水平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户倾向于依赖市场解决口粮。即便是有存粮的农户大多是采用编织袋垛装,防护措施十分有限,虫蚀鼠咬腐烂霉变现象十分普遍,年损失一般在5%左右,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粮食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常年开展农户储粮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主动深入农户解决储存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帮助农户改进储粮装具,指导农户使用高效低毒的防护药剂,不断提高农户科学储粮水平,通过藏粮于民增强农户粮食丰歉调剂能力。
4、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职责。粮食稽查队要充分发挥依法管理粮食市场的作用,坚持经常性粮食市场整顿工作,认真落实粮食收购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条件且无证强行上市收购粮食的经营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处理。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建设,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粮食、财政、农发行、物价、工商、公安、统计、交通等相关部门实行分工协作,研究制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粮食安全救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警钟长鸣。同时,把建立粮油批发市场作为战略性任务列入议事日程,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大市场,使粮食经营由分散型向规模型发展,达到丰年销得出,灾年购得进,生产缺口流通补,以确保粮食安全。
5、控制人口增长,稳定消费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降低人口增长幅度,“十一五”末乃至今后十年内全县人口要控制在36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以减轻因人口增长而给粮食安全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此基础上,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舆论宣传,强化粮食产前、产中、产后节约意识,杜绝人为遭踏粮食的行为。另外,在大力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同时,要实行粮饲分治,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发节粮型饲料,使之成为支撑畜牧业发展的产业,避免人畜争粮,给粮食以休养生息之机,进而实现全县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泾川县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小康社会。
五、对国家现行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1、粮食直补资金应补给种粮农民和种粮田亩。粮食直补政策顾名思义是给种粮农民的优惠政策,但在执行中一般是按土地面积或人口发放,因而导致果菜等经济作物也占用了粮补资金,从而不能完全用于粮食生产。
2、适当调高小麦等主要品种粮食收购价格。目前,国家对小麦、稻谷两种主要粮食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此价格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价格。而近年来,按照国家所出台的价格看,明显偏低,从而导致“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尽管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发放了粮食、农机、农资、良种等补贴,但小麦等价格因国家宏观调控的抑制,小麦生产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如考虑人工成本,甚至出现亏损。从目前小麦与其他农产品及工业品比价来看,小麦价格偏低近20%,因此建议国家再次调高主产区小麦等品种的最低收购保护价,以使市场价格合理回归,从而促进生产,扩大粮源。
3、适度增加省级储备规模。泾川县地处312国道沿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加之泾川县粮食企业仓容充足、仓储基础设施良好,为扩大储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粮改”前,县内承担着1053.1万公斤国家专项储备粮、195万公斤省级储备粮和450万公斤代省保管市场调节粮。“粮改”后,随着粮权逐年上划,目前仅有145万公斤省级储备。为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仓容闲置问题,建议适当增加部分省级储备指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甘肃省泾川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