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 > 各方动态

让“沉睡”的数据释放更多红利

发布时间:2020/07/13
来源:福建日报
[ 打印 ]

  融资难融资贵,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户来说,就像一道紧箍咒,长期困扰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

  难在哪儿?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初始资本小,可抵押的资产少。多数企业由于处于初创期,用于投资和研发新产品以及拓展新市场的费用占比大,导致盈利水平低下。企业的现金流不稳定、资金链脆弱,抗风险能力差。

  另一方面,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及制度,导致财务管理的乏力,进而加大了融资的困难程度。

  采访中,不少小微企业坦言,相较于大型或国有企业,他们的融资渠道很少。由于经济下滑,很多小企业处于利润水平低下甚至是亏损的状态,企业内部几乎没有留存资金来支持下一步的发展。他们在面临流动资金短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资金支持,然而,银行贷款有诸多限制性条件,使得企业无法按时足额获得相应的资金。

  一边嗷嗷待哺,一边却是谨慎“投食”。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做不做小微业务十分纠结。因为,小微企业贷款是具有广泛需求和巨大潜力的市场,有充足的利润想象空间,但小微企业征信、获客成本问题成为其“拦路虎”。而农业、农村和农民,更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我省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步伐,充分释放大数据驱动创新发展、提高治理能力、创新公共服务的巨大潜能,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迈入大数据发展阶段。在全国率先推出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释放数据资源价值的改革新举措。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无疑为破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更多可能。

  基于交易结算、纳税记录等大数据评估企业信用,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克服。我省多家金融机构实现在线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无须再付担保、评估、“过桥”周转等附加费用,明显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成本。

  大数据破题,让企业和金融机构彼此“信得过”。以往,小微企业的信息散落在工商、税务、电商平台各处,难以建立统一、有效的系统管理。“金服云”平台上线后,梳理并聚合资金、数据、金融产品等关键要素,帮助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不见面、纯信用、快速到账的贷款服务。

  大数据破题,让金融机构的服务更好地回归金融本源,造福民生。省农行借助大数据,精准“画像”,保证贷款主体是真农民,有真需求,确保能真正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的“快农贷”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

  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要有情怀,但更要有办法。大数据破题,让更多“沉睡”的数据活跃起来,释放出更多的新红利。

  当下,稳就业主要靠千千万万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发展离不开普惠金融支持。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以大数据为突破口,正在破题求解中。我们乐见其成。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