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全国乡村旅游

开启乡村旅游动能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培育黑龙江垦区“旅游+”发展新模式——黑龙江省垦区绥滨农场

发布时间:2021/05/13
来源:社会司
[ 打印 ]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绥滨农场在推动乡村旅游建设中,注重通过旅游发展动能,激活现代化大农业、地域文化的优势,打造了以“农旅结合为支点、旅游经济为牵动、绿色发展为方向”的“旅游+”新型发展模式。绥滨农场201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4年被评为国家3A级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景区,建有九大景点,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带动职工群众增收4500多万元。

  一、探索“旅游+”新型模式,彰显农场资源优势

  (一)强化“旅游+体验”功能,提档升级现代农业进程。

  绥滨农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国家级生态乡镇”。有“龙江第一渠”之美誉的绥滨黑龙江灌区、25公里长的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带、占地3000亩的省级苗木繁育基地、占地7000平方米的“龙之府”温室植物园,2018年还建设了2400余亩的油菜花、七彩花海等花卉观赏基地,建设了宽3米,长1006米的花海木栈道。增加了农业科普、农耕体验项目,以此展示和促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二)发挥“旅游+服务”优势,提档升级景区承载能力。

  绥滨农场全境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有“一龙、一江、一园、一岛、一渠、一带、一山、一湖、一馆”九大旅游景点、酒文化体验馆、龙泽苑休闲度假山庄、露天水上乐园、真人CS基地、七彩花海等,同时农场餐饮、住宿、物流业发展迅速,接待服务显著提升。

  (三)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档升级文化氛围。

  绥滨农场始建于1948年,是垦区为数不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农场,军旅文化、垦荒文化、知青文化和历史悠久的辽金文化,融合发展成独具魅力的龙门福地文化。

  (四)打造“旅游+品牌”格局,提档升级品牌意识。

  通过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龙门福地文化和龙门福地商业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中小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商标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农场已经注册了“龙门福地”商标7类56项,成立了龙门福地酒业、龙门福地旅游服务中心、龙门福地养殖合作社、龙门福地婚庆公司、龙门粮食仓储中心等24家企业。农场12个管理区,每个管理区都有2个以上特色产品,拥有各具特色的包装,建立起完善的销售链条,2018年有120余户种植户由销售原粮转型为销售龙门福地业精品大米。龙门福地酒业集团实施人才品牌战略,高薪聘请了在全国36名品酒师中排名第3位的侯晓波担任集团总经理,在日趋火爆的销售进程中,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农场第20作业区的职工闫桂霞自家种植山葡萄,每年酿造500余斤葡萄酒,销售困难。如今,她注册的“闫大姐”牌葡萄酒,每年生产2000多斤,仅春节期间两个月的时间便销售一空,效益3万余元;职工张化龙种植的2公顷有机大米,施农家肥、灌龙江水,大米口感香甜绵软,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出售,产品远销到浙江、四川等地,不到两个月的时间,7吨米便销售一空,销售额近14万元。2018年农场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龙门福地“邵记”烤鹅店所用原料均为两年生笨鹅,优质的原料和独特的品位深受游客青睐,销售量从原来每天销售20只左右猛增到现在的每天70只以上,每年消耗大鹅2万多只。笨鸡、蜂蜜、鹿产品等十几种商品都纷纷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效果良好。

  二、从“以旅强农,农旅融合”的产业反哺入手,进行产业布局、创新经营

  (一)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庄园。

  通过农旅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农场的现代农业观光带、江河灌区水面流域、森林等生态资源,培育一批“庄园”,拓展生态、休闲、观光、餐饮和文化功能。如以钓鱼为特色的三鑫养殖度假山庄、兴旺水产养殖基地、渔乐钓鱼园,以野猪为特色的龙门福地野猪苑,以溜达鸡、大鹅为特色的火凤凰养殖基地,以鸭稻、蟹稻为特色的王梁农家园,以果蔬采摘为特色的闫桂霞采摘园、龙门福地采摘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庄园已经悄然兴起,年经济效益突破500万元。

  (二)开辟工业旅游的体验领域。

  打造富有创意、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让“旅游+工业”跨界融合,推动传统工业与现代旅游要素结合。如,农场的龙门福地酒业集团打造“中国白酒体验式第一酒庄”,投资300万元建立了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龙门福地白酒文化体验馆,创新开展“基酒封坛”和“酒庄体验”两大特色体验旅游项目,让游客在酒庄内“看着酿,放心喝”,以此促进了生产扩大经营,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2017年,龙门福地酒业集团生产的龙香型白酒荣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银奖、扩大了企业和品牌影响力。

  (三)催生休闲避暑的健康模式。

  为满足游客需求,农场利用“龙泽苑”休闲度假山庄和龙门福地养老中心,定位发展“候鸟式”养老、旅居养老产业。龙泽苑拥有16套日租房每到夏季供不应求,同时小区还增设了音乐室、乒乓球室、书画创意室等活动场所,全面完善了山庄服务功能,成为知青、艺术家、“候鸟式”老人旅居休闲养生养老的首选。到目前为止,农场已接待知青回访游客、休闲避暑、旅居养老游客超过3000人。

  三、强化旅游文化活动引力,聚集人气,提升名气,扩大品牌影响力

  (一)丰富文化活动。

  积极协办、承办、举办各级体育赛事、群体文化活动和旅游文化节。目前,已成功协办国家首届两极冰雪汽车挑战赛;连续五年举办“二月二龙抬头”开耕节、连续六年举办“龙门福地提水节暨旅游节”“龙门福地消夏文化节”等特色旅游文化节庆,连续举办了两届“冰雪运动会”,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赏花月”系列活动,将环境保护、文艺演出、民俗文化、科技推广、产品销售和特色餐饮有机融合。仅2018年“开耕节”就吸引场内外游客近3万人,当日个体商户零售收入超过300万元。提水节更是上升到与宝泉岭管理局联合举办的高度,节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吸引了近3万人参加。仅龙门福地白酒文化体验馆就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当日销售白酒25万元。

  (二)带动社会参与。

  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农场注重激发场内外社会组织活力,结合“善治绥滨”建设,建立出租车协会、餐饮协会等30个协会组织,强化了旅游相关产业整体服务水平,吸引了周边市县户外协会、驴友协会、露营协会、轮滑协会、徒步协会等大型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他们主动走进农场,参与到农场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像2018年举办的第五届“开耕节”、第六届“提水节”都是由龙门福地企业家协会积极协办,组织文化演出队,开展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三)注重舆论宣介。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美丽中国》、黑龙江卫视、《黑龙江日报》等国家、省内主流媒体,都大篇幅、多角度地宣传推介了农场旅游。同时,农场还积极参加国内各类文化旅游展览会,推介农场文化旅游产品,参加北京旅游推荐会、厦门海峡两岸旅游年会、长沙旅游媒体联盟宣介会和哈尔滨中俄贸易博览会等。同时,绥滨农场还走进北京,主动与中国旅游报社开展合作,农场被确立为《中国旅游报》读者基地。

  如今,绥滨农场的中国美丽乡村旅游是黑龙江垦区引领农旅融合发展上的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但建设永远在路上,绥滨农场将向先进地市学习,努力开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专家评语

  探索“旅游+”新型模式,强化“旅游+体验”功能,发挥“旅游+服务”优势,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格局;从“以旅强农,农旅融合”的产业反哺入手,进行产业布局、创新经营。强化旅游文化活动引力,聚集人气,提升名气,扩大品牌影响力。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