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果品产业从八十年代科学定位起步发展,九十年代迅速提升规模扩量,到新世纪的产业延伸提质增效,目前发展正处于攻坚破难的爬坡阶段,全县果园面积44万亩,其中苹果40.1万亩,挂果园21万亩,新幼园19.1万亩。户均5亩,人均1.2亩,总产量32万吨,总产值7.6亿元,平均亩产量1523公斤,户均果品收入2450元。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县果品产业总体发展进程缓慢,管理层次低,乡与乡、村与村发展不平衡,管理重点轻面的现象比较突出。综合分析,果品产业出现以上问题是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幼园投入不足。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不愿投入,部分农户经济基础差,无力投入,新幼园的管理目前基本是由各级政府承担,土肥水管理、病虫防治不到位。二是劳动力素质低下。目前管理果园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些人大多数文化素质低,思想守旧,接受新生事物慢,管理果园既无技术也无体力,只是应付,以至于出现了很多有园无主和有主无人管的放任果。三是土地流转不完善。部分乡镇建办园区时土地没有集中流转,好多农户存在一园多处或一户多园现象,往往形成顾此失彼,疏于管理,造成好多园区整体园相差、参差不齐,管理不统一。四是技术服务不到位。县乡两级从事果树专业的技术人员只有30多名,按千亩果园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胜任全县果园管理的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技术力量明显不足,服务指导很不到位。五是产业链条不健全。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没有形成“产、贮、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加之,果农合作组织数量较少,而且多数处于有组织无活动,功能作用十分有限,组织化程度较低。
针对我县果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省内外与兄弟县市果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我县果品产业发展,应坚持以苹果为重点,以落实幼园管理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加快果品龙头企业建设为动力,倾注全县之力,突出主导地位,锲而不舍地抓果品产业建设。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作风转变上出实招。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干部对发展果品产业的认识,做到“三转变三定位”。一是转变乡镇领导“愁”果园管理为“实抓”果园管理,把苹果产业建设定位为乡镇的第一任务;二是转变村组干部“怕”果园管理为“真抓”果园管理,把村组干部培养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三是转变果农“等、要、靠”的管理观念变为“主动”管理果园,真正把果农培养成观念新、技能强、会管理、懂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为推进果业转型升级发挥主体作用。
二要握紧拳头,高位推动,在幼园管理上下功夫。把幼园管理作为推进全县果园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集中开展幼园管理质量年活动,牢牢抓住施肥、间作、整形三大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春夏秋冬四大战役,把果园施肥、合理间作作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幼园早成型、早结果、早丰产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
三要精心谋划,整乡推进,在规模发展上求突破。坚持以苹果为主的促进农民增收第一产业地位不动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集片成面,一体扩张,从而形成南、北二塬苹果产业带。
四要延伸链条,培育龙头,在企业带动上添措施。大力支持鼓励成功人士领办果品冷藏库建设和其他果品配套企业,政府从建设用地、贷款协调、项目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强果品营销组织建设,积极创建果品专业合作社,逐步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五要集结力量,强化培训,在科技服务上拓方式。强化产业技术队伍建设,按照“充实县一级、配强乡一级、延伸村一级”的原则,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机构,使每万亩果园有一名县级专业技术人员,两万亩以上乡(镇)选配20名以上技术人员,一万至两万亩乡镇选配20—30名专业技术人员,一万亩以下的乡镇选配5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强化培训,专职从事果园管理、技术培训和产业开发,每年聘请国内外知名果树专家,对专业技术人员集中进行培训4次以上,乡(镇)技术人员每年对果农培训6次,通过培训提高群众对发展果品产业的思想认识和管理做务的提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甘肃省泾川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