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土地政策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只有把农民心中的“命根子”变成农民手里的“钱袋子”,才能使党的政策基石更加稳固,才能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更加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
我们冷静思考不仅要问,如今农村普遍存在老人农业,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不会种地,也不愿回乡种地,一旦现在这批老龄农民种不了地或不再种地的情况下,那么,今后谁来种田?谁会种田将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人口在减少,农村劳动力在大量的流失。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一体化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千百年来只会耕地务农的农民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认为土地不再是自己唯一生存的生产资料,许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跑运输都能够养家糊口,就是有一部分农民宁愿在城区拾破烂,推三轮也不想再回到农村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种地养家。因此农村的人口在减少,劳动力在流失。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的62.9万个减少到2010年60万个,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个村民委员会,这就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在消失。
二、农业比较效益低。
尽管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先后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优惠政策,然而这一切并未从根本上留住农民外出的脚步,无法让种粮农民的心“踏实”下来,使种粮成了“老年人”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种粮仍然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市场粮价低。“种上一年粮,不如打半月工”,农民普遍觉得种粮不合算,他们种田基本是为了自给自足,目的是不买粮食吃,并非出于成本收效考虑觉得种粮有利可图,更多赖于多年来种粮习惯及“保口粮”的想法。某村农民种地5亩,其中旱地3亩,水田2亩,按正常年份计算产粮食7000斤,按平均价0.9元计算,折合人民币6300元,除去农药、种子、化肥等开支,仅剩下3000余元,再把用工计算上的话,辛苦劳动一年基本上没有可支配的现金收入。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抗灾能力差。
农业天生就是一个弱势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种地靠天吃饭,特别是我市十年九灾、十灾九旱,农业渠系不配套,滴、漏、跑冒现象十分严重,抗灾的成本大,有时是看着一库清水也只能望水兴叹。
“谁来种田”不仅是农业乃至农村、农民问题,也关涉到人口问题,工业化城市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从小的方面看,谁来种地只不过是千头万绪的“三农”问题中的一个支脉,而“三农”问题却又是一个系统性难题,涉及土地、人口、产业、城市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当我们城镇人口普遍感到工资不够开销的时候,对农村人口来说,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成本都在持续攀升。种粮收入微乎其微,种菜提心吊胆,发展养殖要把好市场脉搏,弄不好不仅不赚钱而且还要赔钱。广大农村劳力,最终放弃了他多年眷恋的土地,而举家向城市边缘迁徙,那一个个消失的村庄正诉说着农村的渺茫和农民的无奈。各位委员,今后无人种田,我们碗中哪来的饭吃?无人种田,我们桌上哪来的美味佳肴?因此,解决今后谁来种田的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就响亮提出“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促进土地的经营权向有能力,懂技术的人手中流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焦点,保住18亿亩的耕地,让土地实现高效益的流转,最主要的是要“保住耕种18亿亩土地”,让农民有地必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今后谁来种田问题,就必须走土地流转的路子,把土地集中在一部分懂技术、会经营、能耕种的人手中,不让土地荒芜,在“耕者有其田”的前提下保证“有地必种”。
那么如何推进土地流转呢?我个人认为:
1、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合同法》、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知法、懂法、用法。要加大典型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投身非农产业,加快土地流转。要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同时,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强化土地所有权,对于积极耕作、流转以及抛荒现象奖惩分明。一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财政经管部门要组织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书,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当好流转双方的“中间人”,让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加强土地承包流转合同资料的档案管理,保证不受损坏,做到专人、专柜保管。二是要培训土地流转工作人员。由于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工作人员,对土地流转认识还不够,对各方面政策了解还不够透彻,也会导致土地流转工作难进行,所以建议培训一批土地流转工作人员,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三是逐步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商品价格化,要改变农户分散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格局,允许将土地自愿集中连片,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开招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对于农民抛荒土地多少年收回,以及农民积极响应土地流转、积极种田等行为制定奖惩分明的制度。
3、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和效益,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环境。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国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尚处于探索阶段,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土地流转效率低下成为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入手,着力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和效益。一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要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市、镇两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组织机构,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当地的土地流转工作。二要认真解决土地纠纷。土地纠纷是农民土地流转后的遗留问题,尽快启动仲裁工作程序,针对农村土地纠纷的实际,市、乡两级应建立强有力的专门仲裁机构,着力解决土地纠纷工作,化解矛盾。三要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大力发展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对土地流转价格的评估,应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标准,充分考虑转让方的目标临界值、土地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问题,使土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同时,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元化的流转价格体系,通过土地流转价格来调节土地的利用结构。四是制订土地流转产业政策,对于合乎农业产业化和土地流转政策导向的土地流转在税收上予以优惠,以优化土地流转的宏观效益。五是要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形成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同时,在有条件的县(区)或乡(镇)设立土地交易中心,发布土地流转信息,统一办理土地出租、咨询、权利认证、收益结算。六是要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主体。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引导专业大户、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培育和壮大土地流转需求市场,提高土地流转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七是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队伍建设。要分层次、分类别对土地管理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干部队伍,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开展。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一是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人都能纳入低保范围,切实保障困难农民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三是要全面推行并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国家的根基,农业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国家安,农业不保地就一切免谈,当我们都在为粮食而犯愁的时候,还有什么心思去谈发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把“三农”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研究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和方法。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在“三农”领域开启一扇崭新的大门,这不仅需要国家在政策与扶持继续给力,更需要我们市委、市政府拓宽思路、研究对策、创新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让农田有人种,让农民有田耕,要抓紧对农民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如何振兴农业生产,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尽快出台新的政策扶持和鼓励,探索农业生产现代化,向产业化、规模化要效益,鼓励有志之士和能人到农村广阔的土地去播种希望,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高科技农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中国的农产品走出国门,让丹江口市的农产品走向全国。为此,我在此呼吁,要高度重视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让丹江口市的农业更发达,让丹江口市的农村更稳定,让丹江口市的农民更富裕,让我们的后代更加衣食无忧。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丹江口市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