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禹城市房寺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

发布时间:2009/12/02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禹城市房寺镇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

一、房寺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全镇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首期投资了300余万元,建成了集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台球、乒乓球、健身、书画展览和培训学校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并于去年七月正式投入使用。

2、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市里组织的送电影、送体育器材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房寺镇也利用农事村办点进行“三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再就是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08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163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3、农村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每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全镇文化活动不断,各村民间活动演出队,都分别到各社区和镇政府演出节目。这些文化活动,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效果很好。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甚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短缺。调查显示:经努力,2008年全镇有102个村文化大院建成,但目前尚有60个未建成村级文化大院。即使102个村有文化大院,但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全镇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仅前姜和东夏村有村级吹打乐队,绝大部分村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镇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仅有一名文化站长和两名才分配的学生。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该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1、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

3、加大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乡村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文化大院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房地镇7万人,162个自然村,各村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建议,可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实验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在全镇率先选择3到5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作为试点,用6个月到1年的时间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试验工作。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从而使全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禹城市发展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