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瑞安市推进农作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2009/11/30 农经司
 

瑞安地处东南沿海,人均耕地仅0.4亩,是全省冬季气温较高的区域,也是夏秋季台风多发的地区。近年来,瑞安市立足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将稳定粮食生产与发展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以粮经结合、水旱轮作、设施栽培为特征的新型农作制度初具规模,已形成一批“千斤粮万元钱”的典型,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模式与特征

“千斤粮万元钱”是现代农业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粮食亩产1000斤左右、亩产值在10000元以上。通过示范引导,目前全市已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种植面积14050亩,其基本模式有:

(一)大棚番茄+晚稻模式。该模式就是利用本地冬季气候特点与优势,引进国外优质高产番茄新品种,采用长季节越冬栽培新技术,搭配不同生育期的晚稻品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可观经济效益。主要种植季节安排:9月上旬番茄播种,翌年2月至6月采收,6月上旬至10月初种植晚稻。番茄平均亩产量6200公斤,亩产值15000元,亩净收入10800元。晚稻平均亩产量500公斤,亩产值800元,亩净收入400元。一年二茬合计亩产值达到15800元,亩净收入达到11200元。2008年此种模式在全市推广8050亩,主要分布在飞云江中游两岸,以梅屿乡为中心,辐射荆谷、顺泰、马屿、陶山等乡镇。

    (二)大棚茄子+晚稻模式。该模式就是通过应用茄子优良品种,利用大棚保温栽培技术,突出早熟优势,实施提早上市销售,提高产品价格。8月下旬茄子播种,翌年1月至6月采收,6月上旬至10月初种植晚稻。茄子平均亩产量3300公斤,亩产值12000元,亩净收入7980元,加上晚稻效益,一年二茬合计亩产值达到12800元,亩净收入达到8380元。全市推广面积4200亩,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以高楼乡为中心,辐射宁益、龙湖、马屿等乡镇。

    (三)大棚黄瓜+晚稻模式。该模式就是发挥黄瓜生长快速优势,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提升效益。9月下旬黄瓜播种,11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采收,3月上旬再行定植,4月上旬至6月采收,6月上旬至10月初种植晚稻。黄瓜平均亩产量10750公斤,亩产值18700元,亩净收入11100元,加上晚稻效益,一年三茬合计亩产值达到19500元,亩净收入达到11500元。全市推广面积1800亩,主要分布在中部半山区,以荆谷乡为中心,辐射梅屿、马屿、桐浦等乡镇。

二、作用与成效

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创新,避开夏秋季台风多发的自然灾害,充分利用冬季气候特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能发展冬季效益农业,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创出一种夏季产粮食、冬季出效益的新型农作制度,打开瑞安市稳粮增收的新局面。

(一)有利于调整结构,实现粮经有机结合。瑞安是传统的双季稻产区,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正确把握稳定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产业的关系,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发展设施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因结构调整而出现的粮经争地现象,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全市14050亩的设施农业+晚稻模式,可以提供优质粮食7025吨。同时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直接带动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区域布局、多种类型、不同结构的发展格局。

(二)有利于提升效益,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改革农作制度,发展设施农业,不仅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设施农业+晚稻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效益优势。传统种植早晚两季水稻,一年亩均收入仅有600多元,单纯露天种植经济作物亩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大棚番茄+晚稻”、“大棚茄子+晚稻”、“大棚黄瓜+晚稻”三种模式的亩均净收入分别高达11200元、8380元、11500元,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如高楼乡的种植户陈亲财,2007年种植大棚茄子8亩,产值96000元,投入成本52160元,净收入43840元。梅屿乡底三甲村作为大棚番茄专业村,通过种植番茄人均实现增收5000多元。

(三)有利于改善地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改革农作制度,发展设施农业,实行水旱轮作,能够破除连作障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设施作物旱作残余的根茎叶还田,有效增加后茬水稻养分,减少后茬水稻用肥,而水稻秸秆还田,又能增加旱作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通透性、保温性,防止大棚土壤盐渍化。通过水旱轮作,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番茄青枯病、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特别是通过水作有效杀灭根结线虫,解决重茬种植蔬菜根结线虫防治难题。同时,设施大棚保温栽培促进番茄、茄子、黄瓜生育期提早,晚稻播种时间可提前到6月上旬,比一般连作晚稻提早约20天播种,使晚稻有充足的营养生长时间。

    三、做法与体会

回顾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发展设施农业的历程,概括起来,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台政策重引导,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领导,把改革农作制度、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钢管大棚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对新建钢管大棚给予造价50%的补助,对以色列FA-189番茄每粒种子补助0.05元,对滴灌设施给予适当补助。同时积极创新金融支农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完善小额贷款机制,增加资金投放。瑞安农村合作银行结合实际,在梅屿乡、高楼乡分别推出大棚番茄、大棚茄子专项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民生产资金投入难的问题。在政策的推动下,2008年全市兴起设施农业建设的高潮,新增钢管大棚860亩。

    (二)依靠科技强服务,树立典型示范。注重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把相关品种技术组装配套起来,开展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强化指导服务,加快新型耕作模式的普及,确保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技术指导直接到田。如大棚番茄推广长季节栽培及节水微灌技术、基质穴盘育苗技术,引进商品性能好、货架期长的无限生长型以色列FA-189新品种,亩均产量6620公斤,比常规栽培产量增加420公斤。在模式推广过程中,还重点抓好乡土人才、种植能手的培养,给予政策倾斜,树立示范样板,使农民有样可看有样可学。如梅屿乡底三甲村的黄则强,带头试种大棚番茄,获得成功后向村民推广,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番茄专业村。荆谷乡山西村的青年农民蔡庆贤,积极探索大棚黄瓜、番茄高效种植模式,2008年发展钢管大棚50亩,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农户种植大棚黄瓜、番茄达400多亩。

    (三)培育组织促带动,强化专业合作。围绕农作制度改革、设施农业发展,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共有蔬菜专业合作社72家,其中设施蔬菜专业合作社已达8家。坚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对合作社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扶持建设起点高、上档次、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基地。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设施农业项目达8个,建设资金600多万元。全市形成以梅屿乡底三甲村、马中村为中心的大棚番茄示范基地1500亩,以高楼乡社后村为中心的大棚茄子示范基地400亩,以荆谷乡金山村为中心的大棚黄瓜示范基地30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提供农资、统一产品质量、统一使用商标、统一包装销售的服务,带动周边发展设施农业。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是浙江省先进示范性合作社,拥有社员463人,辐射带动农户4000多户,联接基地6000多亩。

    (四)狠抓质量创品牌,促进产销对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努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目前,大棚番茄、大棚茄子、大棚黄瓜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已达9120亩,拥有注册商标4个。如梅屿乡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强绿牌番茄,销往上海、山东、湖北、江西、安徽、福建及本省的杭州、宁波、义乌、金华、衢州等地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外销番茄达70%以上。在推进农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展销活动,促进产销对接。特别是2008年在大棚蔬菜中心产地梅屿召开田间农产品推介会,以走进田间、贴近绿色、产销对接、健康消费为主题,组织28家生产单位参展,吸引3000多人参加,促进农产品直接进超市、酒店,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经济效益与当地大棚蔬菜的知名度。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瑞安市发展改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