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几年,宜都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一、农业科技队伍稳定,服务网络健全
1、市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一是按编定员,因事设岗。全市农业、畜牧共设置事业性农业科技服务单位16个,核定事业编制125人(农业局直属47人、农机局21人、经管局9人、能源办5人、水产局9人、畜牧局直属34人);二是科学界定职能。市级事业性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主要承担种植养殖(含水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草害及动物、水产疫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检疫,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牧、渔)政执法,农村经营管理,指导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业务,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编制农业发展规划,组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职能。同时市级建有湖北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果茶示范场、柑桔示范场,在果树良种苗木繁育、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方面发挥作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华中农大、长江大学、中柑所、中茶所、中油所等与宜都市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
2、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2004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全市10个乡镇全部设置了农业科技服务性经济实体——农技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部分乡镇设立农机服务中心(区域站)。中心人员身份基本上由原乡镇农业事业单位人员转变为企业人员,全市10个乡镇从事农技、农机服务、畜牧科技服务共72人,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能,服务项目按照“财政出钱、购买服务、认定资质、设岗定责、合同管理,群众认可、考核兑现”的要求实施。转制后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例如市红花套农技服务中心推行“四四服务制”即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物质配套、产销信息服务,接待农民做到四必:有求必应、有请必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为民服务做到四不:不推假技术、不传假信息、不销假农资、不乱收费。深受农民欢迎。乡镇农技、畜牧、农机服务中心是联结上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和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纽带和桥梁。
3、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全市123个行政村共有村级技术员 146名,村级防疫员127人,组建柑桔、茶叶、农机、植保机防、沼气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队70 支,拥有各类专业科技服务队1069名,培植各类科技示范户3000户。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58家,各类专业协会35家、专业合作社 53个,注册资金3894.08万元,注册会员、社员3784人,拥有科技人员2000多名。2008年4月8日,“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世贵发起成立宜都市柑桔集团合作社,下属10个分社,注册会员789人,专业技术人员89人,联结生产基地15万亩,果品打蜡厂10个,当年为农民销售柑桔1万吨,其中精品柑桔25万公斤。
二、工资及基本公业务费得到保障,设施装备明显改善
2008年市级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人员保障资金2153万元,其中市级1640万元,乡镇级513万元,投入比例和资金总额逐年增加,在保障人头经费的同时,市、乡级两级财政投资两千多万元,改善农业服务机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特别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水平,有9处农业服务中心有独立的办公生活用房。红花套镇由市、乡两级财政投入150多万元建成一座五层1400平米集服务办事、培训、营业、办公、生活等功能一体,设施完备的农业服务中心,在省内堪称一流。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基本配齐了电脑(含手提)、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照相机、投影仪、测糖仪、土壤速测仪、农残速测仪,红花套、松木坪、陆城等乡镇处新购置了农业科技服务专用车。全市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一个背包一张嘴”的传统服务方式,转变成了现代化、信息化、快捷化服务方式。
三、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近两年,市财政把乡镇公益性服务人员知识更新费用纳入预算,年人平安排500元,农业(畜牧、农机)部门组织本级或参加上级培训,服务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有一定提升。全市市乡两级从事农业、畜牧、农机科技服务人员共197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89人,占45%,中级职称以上的124人,占63%。
四、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市级建了立《宜都农业信息网》、开通手机短信息平台、与市电信局联合,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农技110”、“12316”服务热线,开通了农业远程教育网,创办《宜都农业》报。乡镇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电脑办公和联网。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宜都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服务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农民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队伍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宜都市已从传统的粮、棉、油调整为以柑、茶、猪、鱼多经种植和养殖的特色农业,随着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机械化进程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全市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严重,年龄偏大,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传统专业人多,新兴专业人员少;粮油专业人员多,果茶专业人员少;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懂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缺乏,观念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差。市乡两级从事农业、农机科技服务人员197名,41岁以上100名,占51%,51岁以上20名,占10%,平均年龄43岁。
二、经费投入仍有缺口,设施装备不平衡
近年来,市、乡两级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人员保障和装备的资金逐年增加,但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需要仍有一定差距,市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公务业务费缺口较大,主要依托农业项目支撑,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只能保基本运行。以红花套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例,现有员工4名,市级财政预算拨款按人平3.4万元计算,全年财政预算拨款13.6万元,扣出各项保险和必须开支的费用6.82万元,余下6.78万元,人平年工资历16950元,月平1412.5元,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乡与乡之间设施装备不平衡,红花套镇建有功能齐全,设施现代的农业服务中心,在省内堪称一流,而王家畈乡农技服务中心仍在租房办公
三、民间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育慢,村级比较薄弱。
民间农业服务组织包括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营销队伍等,近几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育还不充分,规模小,带动力较差。服务组织由于受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联结农户少,覆盖面还不宽,有些还处于初建阶段,组织结构松散,凝集力不强,局限自身组织的经济利益,很难代表农民利益。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是农业科技服务的“脚”,作用非常关键,而目前村级技术员都为兼职,很难发挥作用。
四、理念不新,机制不活,服务效能不高
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出现的新问题和市场需求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研究不够,科技推广集中在生产技术环节,农产品贮藏加工、精深加工、营销研究太少,技术服务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长期形成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导致缺乏科学的考核与激励办法,影响了科技服务的实际效果。
同时基层服务组织反映:因外出打工农村人员结构变化和分散经营,技术推广难;准入标准严,职称晋升难;因体制原因人员流动、补充难。
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建立新型服务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农业进入新的阶段,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服务体系
要按照提高市一级、健全乡一级、建立村一级的思路,逐步构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和依托,国家农业服务推广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市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加强、提高,重点加强集约农业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提高科技队伍综合素质、服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和重大疫情、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培训咨询等公益性职能,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级示范场的技术协作与合作,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乡镇农业服务机构要重点在服务方式、服务职能、运行机制、考核办法方面进一步完善,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网络村级技术骨干和实用人才,整合、建立专业服务队,真正把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以主导、特色产业为依托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协助其规范运作,和农民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培育、发展农产品营销大户和能人。市乡两级农业服务机构要强化与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协会的有机结合,按照市场规律为他们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科技人员三赢的局面。
二、更新观念,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
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以粮棉油为主转为以柑、茶、畜牧、水产养殖主导产业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办样板、搞示范、抓培训、送信息,把良种良法、实用技术、关键要领直接送到农民的田头。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沿伸, 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 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
三、构建农业科技展示体系,搭建农业科技推广平台
以主导特色产业为依托,以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生态高效模式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为支撑,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为目标,整合农业项目资金,以市级五大示范区为龙头,逐步建成市级有示范园、乡(镇、处)有示范场、村组有示范户的三级农业科技展示体系,三级展示体系既是课堂,又是实习基地,变分散的科技推广为集约的科技示范,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让更多的农民通过身边的示范掌握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四、强化科技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素质
充分利用整合一切培训资源,以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为主阵地,联合市、乡两级实践实习基地和村级培训网点,将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土专家、科技明白人、技术“二传手”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贯穿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始终,以提高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为核心,培养种养业技术人才,农产品营销人才、专业服务队员、农业创业人才为重点,提高他们的科技、法律、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整合信息网络,发挥现有农技110、12316热线、科技短信息、《宜都农业报》、农业远程教育网的作用,扩大建立一批农业远程教育网络终端站点(用户),及时更新发布农业产、供、销信息,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转化率。
五、完善保障措施,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一是要强化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科技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就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各级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调动一切力量和积极因素参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投入,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履行公益性职能人员工资和正常业务经费,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要把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建设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确保尽快建成。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投入机制。三是要稳定充实队伍,提升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尽快建立市、乡两级公益性服务机构人员进入机制,引进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切实解决科技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大在职科技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力度。四是要创新机制,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宜都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实行工作绩效与报酬挂钩,促进科技人员以务实的态度服务“三农”,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农业科技需求。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宜都市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