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
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有利于整合人才资源、减少行政开支、集约利用土地,有利于发挥强村辐射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民生质量。禹城市农村的现状:一是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全市现有村庄1007个,500人以下的村庄71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1%,最小的村庄不足30人。二是村庄资源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造成管理费用偏高、干部待遇偏低、服务效率不好、村干部选任难等问题,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一是省市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村庄合并和社区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二是广大农民群众有加强社区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三是已建成60个农事村办工作室、20处社区服务中心,拥有了良好的载体。四是城中村改造已拆迁30多个村,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不利因素:一是开展村庄合并和社区化建设必然会触及部分村干部的既得利益,如不能妥善处理,会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受重乡守土思想束缚,有的群众对社区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三是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是各村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模式各异,相互融合需要较长的过程。五是社区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经验借鉴,有些方面在法规制度上没有依据。
三、外地的成功经验、主要做法及成效
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如诸城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服务中心所在的中心村有发展潜力的原则,在全市规划了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中心村设立一个服务中心,设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灾害应急服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等8个服务站(室)和一个办事服务厅,群众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并以推行农村社区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实施城乡规划一体化、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管理一体化,将社区和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纳入全市总体布局。莒南县相沟乡依据地域差异和产业特点,按照中心聚集型、历史渊源型、资源互补型、城镇带动型和强弱联手型五种类型,建成了10个“大村庄”农村社区,重新规划功能分区,并对原行政村的“人财物地债”进行整合,组建了“大村庄”农村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
上述地区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是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三是培育了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四是建立了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五是推进了基层民主,落实了村民自治。
四、对策与建议
加强农村社区化建设必须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出发点,以加大有效投入为立足点,整合现有行政资源,细化行政服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努力建设“规划合理、组织有效、生产发展、生活现代”的新型农村社区。
一要科学规划布局。要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中心村发展和开展服务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范围。一般而言,社区建设范围宜掌握在半径2公里左右,涵盖2000人左右。倘若社区服务半径过大,服务就难以集中,效率就难以提高,反之则容易造成服务资源浪费。对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村庄相对集中的可适当增加村庄数和农户数,以优化农村社区发展布局。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着重突出中心村道路、桥梁、通水、通电、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载体功能,提高社区公共资源的利用率。
二要突出服务职能。农村社区化建设,应该为居民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要积极创设多种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医疗、文体、生活、计生、社保、就业、法律、信访等全面系统的公共服务。在服务项目的设计上,各个社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分别确定不同的服务重点。
三要整合社会资源。在当前县乡财政困难,不能进行较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资金来源:一是积极发动农民自愿捐款和义务投工投劳。二是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三是广泛寻求具有帮扶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捐款。四是可以采取建立扶贫帮困基金会等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障农村社区化建设顺利推进。
四要强化制度保障。要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必须对农村的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负责制、限期办结制等公共制度,推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禹城市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