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持续发展,建设新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分析嘉陵区循环经济发展前景,把握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和重点,推动嘉陵区循环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日前,我局深入河西乡循环经济示范片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嘉陵区河西乡距国道212线仅4.7公里,距南充32公里。全乡辖12个村,97个社,3644户,14788人,耕地面积10279亩,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属沿江浅丘陵地带。近年来,河西乡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破解“三农”问题、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突破口来抓,坚持以“做强产业支撑,壮大乡域经济,确保一方平安”为工作重点,实现了河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乡共种植胡萝卜8000亩、韩国萝卜2000亩,优质地膜花生3000亩,冬瓜1500亩,同时新增有机蔬菜基地面积1000亩,成为四川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丰农业有机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嘉陵区循环经济示范园。2008年,全乡蔬菜收入达到600万元,蔬菜种植户人均增收560元。
二、主要做法
1、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河西乡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河西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产品直接田间交易,保证晴雨运输通畅。同时,依托已硬化村道公路,配套安装水、电、气、有线电视、电话、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实施改路、改水、改灶、改房。通过综合整治,农村基本达到了道路硬化、新村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的“五化”标准,农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
2、坚持引进业主,规模经营。河西乡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一是引进的西南食品加工厂,年加工冬瓜10000吨,既解决了农民产品销路问题,又富了业主;二是引进业主,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之路,规模日渐扩大。天生集团河西养猪场,投入资金2000万元,效益年收入可达200万元;广丰农业公司种植1000亩有机蔬菜;种植业主张鑫、张健、唐纯建、金先荣等承包土地500余亩,主要种植花白菜、苦瓜、地膜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
3、坚持生态循环种养,科学发展。河西乡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发展农业。坚持从实际出发,遵照循环经济发展规律,推广“庭院立体式经济”、通过“猪—沼气—菜(卖钱、喂猪)”,实行精菜卖钱,下脚菜喂猪,猪粪尿作沼气原料,沼气作生活用气,沼液作蔬菜的肥料。既循环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又清洁卫生,生产的蔬菜全部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同时带动了农村改水、改厕和庭院绿化、美化,促进了农村环境大改善,实现村容整洁的循环经济发展。
4、坚持共同增收,三效并举。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实现了业主、农民共同增收,业主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获得效益,土地发包后,农民就地给业主做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土地承包费和劳务费。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0元,经济效益凸显;二是实现了“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变废为宝再生利用,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三是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循环经济发展深入人心,使老百姓在生产中自觉遵照循环经济规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河西乡村情民风极大好转,彰显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存在的问题
1、循环经济的观念认识不足。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支撑。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缺乏系统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规是农业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政策加以扶持,虽然我国已相继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但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配套的法规、政策还没有制定和完善,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且,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嘉陵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嘉陵区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未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平台,如种植技术支持、绿色能源技术指导、循环经济产品推广服务等。
4、缺乏有效地智力保障。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任。但嘉陵区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将粗放、原始的农村劳动力转化知识型、技术型的生产者,把农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从河西乡示范片的实践看,农业循环经济尽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增强循环经济发展意识、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研究等发展策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持续推动力,有效推进农村经济,有序快速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观。传统的农村经济走的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用药失当等,其结果是农业并未发展好,但农业生态却越来越差。应千方百计让广大农户懂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紧迫性。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循环型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将农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逐步以环境友好型种养殖技术取代破坏生态环境的农业技术,使农业与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加快制定规划,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宏观框架。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各级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结合嘉陵资源、环境实际,要加快制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沼气等农村新型能源建设的整体规划。二是要紧紧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把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明确宏观框架,把嘉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引入持续、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三是认真总结、挖掘、宣传、推广河西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搭好平台;出台相关优惠、奖励政策,通过税收、土地利用、信贷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发展壮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编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
4、打造循环农业产业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传统农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经营方式单一,经营手段落后,农业生产成本高;经营规模小,忽视区域分工与协作,缺乏必要的农业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经营封闭,信息不流畅。为此,必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按照农业经营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议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方式,打好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绿色食品的牌子,充分利用现有“河西胡萝卜”、“天生集团”、“广丰农业”等品牌,打造形成河西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带,发挥品牌效益,继续完善和稳定现有的合同和订单,互信互利,让企业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让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并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确保业主放心经营、农民稳定增收、企业稳定增效。
5、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与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循环经济还属于新生事物,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技术性问题,相对于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的农民来说并不能完全掌握。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农村人才队伍、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是关键。要搭建班子,整合农口相关部门的技术力量,整合人力资源,做到专人负责,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民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科研人员既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又要深入村镇,将理论带入田间,帮助农民掌握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并且有计划的培育农业技术人员。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