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烟台市福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格局”日益凸显

发布时间:2009/07/27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新农村建设以来,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用城市化理念和“非农”措施解决“三农”问题,集中突破以镇域经济为龙头的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农村事业的支持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共进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加快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福山区确立了全面融入中心市区的发展理念,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规划,搭建城乡一体发展、全面融合对接的城市发展框架。首先,着眼未来城市发展,制定了全区总体发展规划,按照现代城市的标准,制定了覆盖全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战略性规划和新城区排污管网规划,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思考和谋划城市的发展。其次,将所辖六个镇街全部纳入全区的大规划中,同步进行路网、电网、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发展、功能分区的一体化布局,进一步明确镇街发展的方向和定位,超前做好镇街驻地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的控制性规划,切实解决好城乡之间规划分割的问题,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在抓城市经济的同时,把镇域经济放到城乡一体化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8年镇街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达到2.7亿元。在项目区建设上,重点是抓好空间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三大主导产业,搞好项目配套和产业链条延伸,与城市工业体系做好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截至目前,镇街累计落户工业项目160个,投资总额达到96亿元,产出能力达到200多亿元,镇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同时,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依托已落户项目对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积极实施职业教育财政补贴和免费技能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行定单培养、定向输送,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区农村新生劳动力全部得到转移,农民非农收入比重达到50%以上。

三是统筹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福山区区按照“完善北部工业区、改造中部老城区、沿夹河向南拓展新城区”的城市发展思路,坚持以重大基础设施引领城乡一体建设与发展,完成了老城区路网和雨污管网改造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打造起东西南北“互通有无”的城市路网体系,城市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城市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借助重大基础设施的延伸辐射,各镇街立足实际、超前谋划,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实施硬化、美化、亮化,主动加快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对接。截至目前,小城镇建设改造资金投入1.8亿元,城镇形象明显改善,成为连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

四是统筹城乡管理,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目标,2008年完成26个村自来水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困难学生资助机制,每年免除学杂费、书本费1400多万元;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小学办在镇街,中学办在城区”的教育格局。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2008年新农合人均补贴76元,参保率达到99.7%,当年为农民报销医药费1008万元。重视加强农村卫生事业,投入1300万元实施镇街卫生院改造,完成38处标准化卫生室改扩建工程,群众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投入500多万元实施镇街敬老院建设和改造,五保老人入住率达到80%以上。投资近千万元的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展开,村居办公场所、文化大院、老年人活动室等一体化的多功能服务中心正在加快实施。扎实开展联手共建新农村活动,通过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投向农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区镇两级每年安排资金800万元,统筹发放农村干部工资,落实老党员贡献奖励制度,有力提升了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烟台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