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嘉兴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09/07/17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嘉兴市是江南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浙江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地。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区域经济协作优势;嘉兴下辖五县二区,陆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8万人、外来暂住人口180万人,域内自然资源均质、经济发展均衡,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5∶1,具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条件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较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04年嘉兴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并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特别是2008年,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并研究了嘉兴工作,把嘉兴市列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加大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着力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着力对城市和农村两种资源进行整合,让城市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嘉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历程和基本成效

1998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嘉兴视察时,发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嘉兴市制定了《嘉兴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各县(市、区)实施“五个一工程”,在每个县建设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一个中心镇、一个示范村、一个特色工业城、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带,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早期探索。

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嘉兴基层进行了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明确指出“嘉兴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所辖5个县(市)在全国百强县中都居前50位,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比较好,完全有条件经过3-5年的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嘉兴市委以2004年1号文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在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实施“六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开始全面推进。

2008年,嘉兴市委1号文件印发了《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2008―2012年)》及七个推进体系实施方案,省委、省政府将嘉兴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在浙江省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制定了《嘉兴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框架方案》和《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嘉兴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入了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

目前,嘉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呈现了良好的态势,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率先编制完成《嘉兴市总体规划》,实现规划的市域全覆盖;编制了新一轮《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实现规划的城乡全覆盖;着力构建以市中心城区、六个县区副中心城区(五个县、市,加一个滨海新区)和40个左右新市镇为战略节点的“1640”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

2、城乡网络化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市域内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6公里,位居长三角同等地级市城市之首;境内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55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通村率均达到100%;公交行政村通达率达到100%,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达70%,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62.02%,实现自然村宽带全覆盖和“县县电气化”。

3、城乡多元化增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加快,农民就业结构加速转变,全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比例下降到19.4%,农民收入中来自工资性收入的部分占农民现金纯收入的60%以上。农民财产性收入和保障性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38元,增幅已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

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率先在省内实现了高中资源向城市集聚的历史性突破,义务教育主要指标领先全省。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服务网络。“全民健身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建成17个省级体育强镇。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全覆盖,全市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指标综合达标率达97.78%。

5、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环境基本形成,2006年被列为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持续推进,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把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地纳入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08年全市有23.4万农村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市乡镇(街道)、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9%以上。

6、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成效明显。县(市)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嘉兴市成功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全市已建成13个“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市已建成131个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完成846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实现示范整治全覆盖。全市已建成14家集中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城乡一体、四级联动”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共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7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100个、县级绿化示范村133个。

7、基层民主制度化日益健全。全市已创建42个先锋工程“五好”乡镇党委、714个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分别占全市镇、村总数的77.8%和75.6%。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76%。乡镇专职指导员到位率达到88.7%,科技特派员到位率达到100%,乡镇青年志愿者队伍到位率达到100%。全市90%的行政村建立综治工作室,全市95%以上的镇、村均开展了“平安乡镇”、“平安村”创建,三星级民主法治村达到87.6%。

二、嘉兴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做法

200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嘉兴被列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根据总体框架方案的要求,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迅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健全了试点推进机制,形成扎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一)加强领导,构建工作体系

成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总揽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专项推进工作组;专门成立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形成了一个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工作体系。

(二)深入调研,制定政策意见

通过深入调研,全市制定出台了《嘉兴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原则、措施和任务,按照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要求,全面实施以“两分两换”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三)上下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试点推进中,省相关领导对嘉兴试点情况进行了专程调研与指导;省发改委充分发挥试点牵头协调部门的职能,多次到嘉兴实地了解详细情况,在试点的方法上、政策把握上给予精心指导,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和协调。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与省级部门的对口联系,市级部门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涉及的一系列政策问题及时同省级对口部门进行汇报、沟通、对接,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上下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四)重点突破,“十改联动”推进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嘉兴市把“两分两换”改革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予以重点突破,试点先行,以实现“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目标。在着力抓好“两分两换”试点同时,“十改联动”的其他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有序展开。

1、“两分两换”改革实质性启动。“两分两换”,就是把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通过“两分两换”改革,推进农村居住布局从自然松、散、乱形态向科学规划布局形态转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城镇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全市共确立9个乡镇(街道)作为全市“两分两换”试点单位,部分试点镇2008年已经实质性启动。

2、统筹城乡就业改革稳步推进。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城乡平等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开展充分就业社区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嘉兴市开展充分就业村工作的实施方案》,市本级率先开展充分就业村试点,目前全市开展创建的村已达197个。制定出台了《嘉兴市创业培训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实施创业促就业行动。完善了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机制。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制定实施《关于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若干意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调整养老待遇方案》、《乡村医生参加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等政策。实施合作医疗实时结报制度,人均筹资水平、年门诊结报率、住院结报率等均位居浙江省前列,极大方便了基层群众就医报销。

4、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印发了《关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试行)》、《全市公安机关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从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并逐步改革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

5、居住证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大力推进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2008年各县(市、区)都建立了新居民事务局,推进实施新居民居住证制度,加强对新居民的服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实行新居民子女九年义务教育,近10万新居民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多渠道改善新居民居住条件,积极探索设立政府按揭担保基金,加大新居民购房扶持力度,鼓励新居民购房安居。

6、涉农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成立了市农工委,下发了《关于组建嘉兴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实施意见》,全省首创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对优化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7、新市镇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出台了《嘉兴市新市镇扩大部分管理权限的实施意见》,按照“权利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的原则,全面实施“完善功能、突出特色、集聚人口、做强产业”为内容的扩权强镇工作,24项县级权限下放到镇,以2007年为基数镇级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70%以上留镇,相关规费比照县城收取和留用,2008年首批10个乡镇主要领导高配为副县级。

8、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印发了《嘉兴市深化金融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加快嘉兴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意见》,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登记注册成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探索农村金融风险担保机制,组建农信、诚信两大担保公司,努力解决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开展了农户授信住房抵押贷款。

9、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印发了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及社区教育发展、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政策意见,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公平发展。不断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目前各县(市、区)均建立排污权交易分中心,开展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污权交易,已完成1.19亿元的交易额,并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项目,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

10、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展。成立了嘉兴市规划委员会,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市域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统分结合”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城乡覆盖的规划体系,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实现对城市建成区的全覆盖。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改革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