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烟台市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发布时间:2009/06/12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烟台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

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为契机,积极探索引导、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法和途径,大力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市已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919家,登记数量居全省首位;出资总额9.85亿元,成员13256名,其中农民成员12886名。通过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三农”工作带来“聚”变效应。

(一)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节约了生产交易成本。通过及时向社员通报市场信息、指导社员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销售,统一生产管理与技术指导,有效节约了生产交易和管理成本。莱州市朱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社员莱州市大菱鲆鱼养殖技术研究中心的水质仪器为其他社员进行养殖用水的化验和检测,既免去了购置仪器费用,又提高了现有仪器利用率;该社统一购进饲料一项,每吨可为养殖户节约投入800-1000元,全社每年可节约生产投入近50万元。

(二)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与推广,提高了合作社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帮助社员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管理、统一检防疫、统一销售),使许多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面推广;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挂钩,建立农科教生产实验基地,共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通过强化内部质量控制,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普及推广高效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通过申请商标注册,增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培植地方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成为农户连接企业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形成了“农户+合作社+企业”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从家庭承包经营向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转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的程度明显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更加宽广。

(四)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龙口市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组织本社社员搞好蔬菜种植、粗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建立了专业合作社网站,加入中国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申请了12316农村热线,设立了农村信息语音查询台,购置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影像资料和技术刊物,为本社社员和全市农民提供免费服务;聘请了农业生产技术专家,采取“坐诊听诊”式、远程电话网络指导式、走村串乡式、求救急赴式等方式,为社员和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企业发展。以蓬莱中粮君顶葡萄专业合作社为例,217名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组建了蓬莱中粮君顶葡萄专业合作社,公司出资金、技术设备,社员出劳力,统一规划配套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现在葡萄种植每亩可实现收入2400多元,每亩收益增值7倍多。

(六)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致富,而且促进了农民精神面貌的转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的农村,群众普遍反映,打牌赌博、惹是生非的少了,团结互助、发家致富的多了。烟台仙坛禽业专业合作社自2007年12月成立以来,先后发展设立73个分社,带动17个乡镇、330多个自然村、1680多个农民从事禽畜养殖,吸纳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年销售收入11亿元左右,户均年收入6-7万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烟台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