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诸暨新南村:土地流转“管家”与“保姆”之变

发布时间:2009/02/27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昨天上午,冬日的阳光照在诸暨市王家井镇新南村的土地上,不远处,新播的麦田里挤出一丛丛新绿。村党支部书记周渭兴站在田头,畅想着今年的收成。

“这连片土地面积达1051亩,先前由一家一户种植,如今通过加入粮食合作社,成了诸暨最大的小麦示范方。目前,全村80%的土地实行集中经营,带来多种好处。”周渭兴的话,道出了一个粮食专业村的转型之路。

新南村的前身是王家井镇楼许村和耕下庄村,素有种粮传统。1996年。两村率先在诸暨开展水稻抛秧,引领农民技术创新,得到省、市农业部门重视。此后几年,随着农村工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推进,种粮与经商、办厂等高收益相比,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该村70%的农民洗脚上岸,离开耕作多年的土地,农田抛荒现象日渐普遍。

谁来种田?怎样种田?2007年6月,新南村两委发起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当起了1051亩土地的“田保姆”。合作社聘请8个专业队对土地统一管理,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灌溉”的运作模式。每户农户只需缴纳每库存土地100元的施肥用药成本,即可放心地托管自家土地,放心收获粮食。

农民当起“掌柜”,合作社成为“雇工”,让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合作社统防统治,采用先进农机,统一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用药成本,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统防统治的水稻每亩用药7次,用药成本83.40元;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用药9.5次,每亩用药成本131.60元,成效十分明显。

去年上半年,新南村村委依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将村里的1260亩土地中的1051亩尽数流转进了新南村粮食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实际,合理安排稻麦两作制度。小麦采用高产抗病良种“扬麦158”,水稻采用杂交品种“甬优12”。在生产管理方面,坚持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适期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实现全程一体化运作。

规模经营加上科技投入,让新南村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抛荒问题得到解决,粮食产量大增。一年多下来,合作社的小麦亩产量达到335公斤的高产目标,杂交水稻的亩产量748公斤,达到史上最高产量,同比增加150多公斤,被省农业厅列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单位。周渭兴介绍,每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只需投入施肥用药成本,每亩土地可分得400公斤晚稻。此外,大多数农民安心从事第二、三产业,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绍兴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