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嵊州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体系的做法

2009/01/14 农经司
 

近年来,嵊州市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创新,引领农民走入市场,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引导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先后涌现出金庭桃形李、前岗茶叶、果花香果酒加工、西白山香榧、原野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颇具特色、初具规模的专业合作社。至目前,该市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95家,社员1869人,注册资本7055万元,带动农户数达8.6万户,带动农业产值达3.4亿元,入社成员户经济效益普遍比其他农户增收15%以上。其主要做法是:

1、做好向导,调动农民积极性。通过干部走访联系制度,挂村联户,走村串户,向农民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重点讲解专业合作社性质、设立条件、成员权利、组织机构以及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今年5月,该市组织开展了“创业嵊州”创业项目推介活动,将创业门槛低、操作性较强、投入风险小、投资回报高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创业项目收集整理,进行集中面对面洽谈推介,为期2天的项目推介会,接待前来项目咨询洽谈的农民1.35万人次,初步谈成项目意向的有200多人,现场签约项目37只。还通过有关乡(镇)村干部向农民发送《创业嵊州指南》,图文并茂地宣传支持鼓励创业的相关政策、先进典型、合作项目等,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型农业经济。这些宣传推介活动,让广大农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什么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2、做好指导,解决农户审批之忧。面对农民日益高涨的办社热情,该市对新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名称核准、章程制订等方面在办证窗口指定专人提供登记辅导、政策咨询,手续齐备的当场可以办理。遇到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的情况,注册登记人员除指导填写各项登记资料和表格外,还为前来办证的农民提供代理、代办服务;顾及农民日常耕作忙碌,不能对应行政机关上下班时间办理审批事项,该市为农民开通农业合作社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还为农民设立了预约服务和延时服务,公布了预约服务电话,并在基层工商所实行休息日值班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登记。

3、做好引导,确立农民创业信心。一是政策引导。两年来,该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等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农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市场主体意识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二是品牌引导。该市按照“建好基地、做强品牌”的思路,根据乡村的特色产业及发展特性进行分类管理和疏导。首先是以点带面建好基地。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运行机制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基地。如把七彩葡萄专业合作社等作为样板,开展抓点示范工作;如长乐镇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在已形成近万亩香榧基地和花木基地,数千亩有机茶叶、高山蔬菜、名优水果、青虾养殖基地和近30万羽家禽养殖规模,集聚成有机茶、高山蔬菜、竹园鸡、香榧、冷水茭白、白茶、青虾以及提子等近10个农业特色块。其次是有的放矢做强品牌。对积极申请注册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详尽指导,同时对辖区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传统产业、优势项目等合作社做好培育精品工作,现已帮助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三是资金引导。针对农民资金短缺的“瓶颈”,政府部门在财政、贴贷、税收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在税收优惠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按有关规定,给予免税;在资金来源方面,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今年,该市成立了绍兴地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农业加工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另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其他的资金援助渠道,增强自身发展动力。

4、做好督导,保障农民增收。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作,该市建立合作社登记回访工作制度,对已登记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回访,在为他们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咨询服务的同时,针对组织机构是否健全、章程制度是否完善等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使合作社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日常管理制度日趋完善。该市按照农业合作社—农业订单—农户—产品—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对合作社进行规范督导。今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社仅订单农业一项就实现产值1500多万元。通过走访实地了解合作社起步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地为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解决订单合同签约或履行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对订单合同的内容及形式严格把关,提高“订单农业”的合同履约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绍兴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