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四川省中江县关于推进城乡统筹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08/12/12
来源:农经司
[ 打印 ]
 

改革开放以来,中江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年,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农村与城市发展中依然存在的二元结构仍制约着中江县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发展,长期形成的城乡失衡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观。这不仅使中江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制约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本文就中江县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奠定城乡统筹发展坚实基础。主要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粮食2007年比2003年增加10.3万吨,油菜2007年比2003年增加1.48万吨,蔬菜、水果、药材、生猪和鱼产品产量等也不断增长,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生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明显,种植业结构、粮食种植内部结构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绝大多数乡镇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全县乡镇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8.6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3.77亿元,年均递增28.6%,县以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3年的13.9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0亿元,年均递增21.2%。农业专合组织和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发展较快,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显城乡统筹发展成效。农民收入总量快速增长,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392元增长到2007年的3901元,年均递增13%,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基本持平。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增收稳定性增强,其中:2007年工资性收入比重达45.2%;转移性收入比重达到9.7%,比2003年提高1.5个百分点。衣着支出从2003年到2007年年均递增10.5%。食品支出从2003年到2007年年均递增10.5%,恩格尔系数2007年比2003年下降2.4个百分点。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人均住房达到39.31平方米,年均递增4.9%。交通通讯支出从2003年到2007年年均递增11%。

(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交通条件改善较快,2007年完成干线公路改造43.4公里,建成通乡公路59.6公里、通村公路376.5公里,开通农村巴士线路20条,投放城乡公交车辆51辆。黄鹿水库竣工投入使用,一批病险水库得到整治,输水渠系更加完善,实施安全饮水行动,解决5.8万人饮水困难。加大电力设施建设,去年10月,实现户表工程改造后的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天然气供应覆盖面扩大,液化气使用户进一步增多。通讯网络实现全县乡村全覆盖,计算机的拥有量和普及率及互联网接入率大大提高,城乡信息化差距明显缩小。乡镇场镇设施不断改善,功能更加配套完善,城市化率实现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以上,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和集镇。

(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村科技支撑作用增强,2003年至2007年,新上县级重点科技项目中,涉农项目年均增长4.1%,实用技术培训人次年均增长3.3%。农村教育设施和条件改善较快,专任教师数量增加,初高中升学率大幅提高,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改造56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医疗卫生硬件得到全面改进。广播电视提前五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广播喇叭覆盖率达到100%,铺设电视光纤网络主干线430余公里、支干线600余公里,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县45个乡镇,省级电视人口覆盖率:2007年达到128%,比2003年提高42.7个百分点。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支持“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成果增多。取消了农业税并加强完善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上级财政支持农村的政策措施增多、投入增大、财政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县级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向支持“三农”方面调整,安排用于“三农”发展的支出比重持续提高。农村“五保”、“低保”覆盖面扩大,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新进展,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贯彻实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向完善方向发展。特色农业立县战略,“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发展战略,推出扩权强镇政策措施,特色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十件利民实事”重点在农村等,都体现了中江县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安排。

二、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对应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制度,使农民群众在迁移、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待遇”相比不平等。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国家财政制度,使县乡债务沉重,县乡无更大力度支持农村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农民养老制度缺失,在制约农村集体土地加快流转的同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二)农村优势资源要素持续外流。中江县发展农村的主要优势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农民手中的资金,不断向县外流出。《中江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中江县16-50岁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城镇未就业人员共65.79万元,其中外出务工37.28万元,占56.7%,优势劳动力一半以上外流,留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来建设和发展农村。从2003年至2007年,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1.3%,但同时,农业贷款余额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之和,年均仅增长2.4%,存贷增长很不协调,县域内金融机构成了农村金融资源“抽血机”。

(三)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未得到有效遏止。2003年至2007年,中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392元增长到3901元,年均递增13%,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790元增长到4540元,年均递增12.9%,中江县农民纯收入与全市农民纯收入在数量从398元拉大到639元,收入差距是进一步扩大了,要缩小差距至少需要数十年。同一时期,中江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5569元增长到9103元,年均递增13.1%,而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7892元增长到11585元,年均递增10.1%,收入差距数量从2323元拉大到2482元,差距也是拉大了;假如在2007年基数上,其他因素考虑,分别按2003年至2007年各自的增速计算,中江县需要9年才能赶上全市平均水平。同样,在县内,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进一步拉大了。

(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差距较大。2006年,中江城市街道整洁,道路畅通,交通工具多,城市居民出行方便,农村还有16个乡镇、571个行政村不通油路或水泥路。70.4%的城市居民用上了安全卫生饮用水,农村还有122个村,29.1万人饮水困难。城市电话普及率83.6%,农村为18.2%。城市每千人平均拥有医院病床2.6张,农村为0.7张。城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人,农村为0.75人。在参加养老、失业、医疗、生育等保险的11.1万人中,农民有2678人,仅占2.4%。

三、对策措施与建议

(一)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支持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议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鼓励扶持机制,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助推有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同时完善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配套政策,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不合理的社会管理服务制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比重。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增强县乡财力,积极稳妥化解县乡债务,建议中央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在地方政府担保的前提下以企业融资形式发行债券,增大地方政府加快发展和化解债务的能力。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议适时探索开展农村基本养老试点工作,建立农村基本养老制度,使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超前设计城镇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汶川地震灾后中江县实际,按照“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发展战略总体要求,着力重构中江县人口分布格局,即在空间布局上形成由县城──两条轴线乡镇──一般乡镇──村内居民点组成的城乡居民分布结构。按照顶层设计的思路,未来中江县城镇体系将形成如下格局:即城镇化率达70%以上,城镇人口达100万人左右(按中江县未来人口145万人计算),要逐步形成一个“1+45(县城与镇乡场镇)”的城镇体系。建议在统筹城镇布局规划设计时,县城建成可容纳50万人的大中等城市,仓山容纳7万人的区域重点镇,龙台容纳5万人的区域重点镇,现有人口为4-6万的回龙、兴隆、广福建成可容纳3万人以上的重点镇,现有人口为3-5万的永太、东北、通济、辑庆、冯店建成可容纳2万人以上的次重点镇,其余现有人口低于3万的乡镇根据不同情况建成可容纳0.6-2万人的一般场镇。这样,提高要素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镇体系统筹,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空间上实现有序统筹并奠定基础。

(三)统筹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对应前面设计的中江县城镇空间布局,按照区域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力布局,用好灾后重建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换代升级,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重点抓好县城经济开发区和仓山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加快工业生产力向人口容纳能力大的区域重点镇和次重点镇布局,全力推进特色工业小区建设,建议把特色工业小区尽力建成产业功能十分明确的工业园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集约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富裕农民,实现农工互动发展,重点抓好粮食、生猪、蚕桑、食用菌、中药材、劳务开发六大优势产业发展,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县内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议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乡镇的支持力度,出台引导、鼓励和支持城市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的政策措施。农村第三产业重点抓好生态观光、民俗文化、农家乐等产业发展,鼓励支持连锁经营、超市下乡,调动农村消费能量,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统筹推进农村交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主要基础设施面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交通网络,适时启动德中快速通道工程,加快县境内纵横主要交通干线公路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县通乡、乡通村和村通村公路建设,逐步实现社社通水泥路或油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抓好黄鹿等五座中型水库渠系配套、流域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排水网络,提高城镇用水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人畜饮水、丘区红层找水等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加大农村户表工程和电网建设力度,尽快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并切实提升保障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能源动力支撑;大力建设乡镇场镇天然气管网,推动场镇居民使用清洁优质能源;积极支持农村居民发展和使用沼气。

(五)创新农村金融,增强农村发展的金融资源支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信贷规模,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明确县内金融机构信支持“三农”的信贷比例,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鼓励支持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建议探索开展农村流动资产担保试点,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六)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强化农村义务教育责任,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实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积极开展农村教师素质培训和继续学历教育,提高教师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覆盖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统筹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群众体育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实施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县、院(校、所)科技合作,积极创建一批科技创新主体,大力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四川省中江县发展改革局)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