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农村改革

绍兴县探索实行“扩权强镇”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08/11/10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为更好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自2006年下半年起,绍兴县从改革现行乡镇管理体制入手,先后在杨汛桥、钱清、平水、福全、兰亭等5个镇和柯岩、湖塘2个街道实施“强镇扩权”试点,重点解决乡镇一级权责不对等问题。今年5月起,又对孙端、夏履等5个一般镇实施“扩权强镇”,授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乡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扩权后,集镇面貌有明显改善,镇村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07年扩权镇(街)财政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幅分别高出全县平均6.7和6.2个百分点,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调研后,充分肯定绍兴县在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的有益尝试,认为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其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属地管理,扩大乡镇管理权限
    1、扩大中心镇行政事权。在2005年部分乡镇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将劳动保障局等部门的监督权及部分处罚权委托给镇综合执法所的基础上,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原则,将县发展改革局、经贸局、建设局、建管(房管)局、外经贸、安监局等7个部门的管理职权,通过签订“委托行使管理职能协议书”形式,分步委托给扩权镇(街)直接行使,向省、市相应部门的报批事项由县主管部门“见章盖章”。目前累计下放审批事项权40项。

2、扩大中心镇公共财权。合理提高县对扩权镇(街)的财政分成比例,实行基数内分成、超收分成和增值税专项分成政策,调整后各扩权镇(街)年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0%左右。从2008年起,又对扩权镇(街)区域内的经营性用地出让净收益,按照地域不同,实行全额或部分返还。同时,积极鼓励各镇(街)成立国有独资的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参与镇(街)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
    3、扩大中心镇组织人事权。从有利于工作出发,探索实行扩权镇(街)党政正职“一肩挑”,并赋予扩权镇(街)党(工)委一定的干部调配任免权。原由县委组织部任免管理的镇县委组织员、总工会主席、团(工)委书记、妇联主席等职位,在报组织部、人事局备案后由镇街党委(工委)任免;设在扩权镇(街)的部门分局的领导班子成员任免,在书面征求县职能部门意见后,由所在镇(街)党委(工委)负责;国土等垂直部门的分局党政正副职的任免,须事先书面征得所在镇(街)党(工)委同意。

二、坚持权责统一,创新乡镇运作机制
    1、“强镇扩权”和“机关瘦身”联动。坚持重心下移,精简县级机关机构人员,强化乡镇工作平台。一是机构下沉。探索扩权后镇(街)行政执法监管体制改革,在钱清等中心镇设置建设分局,在柯岩等2个街道设置建管(房管)分局,履行辖区内相应的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和建筑业、房地产管理职能。二是人员下派。建设和建管(房管)分局负责人原则上由原相关部门下派,同时选派和招聘一批建设、规划等紧缺专业人才充实到镇(街)工作,首批16名专业人才已到位。三是服务下延。县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放权后的跟踪服务,开展镇(街)干部的业务培训20余批次。扩权后,相关镇(街)的审批和管理效率有明显提升,授权至今已,累计办理政府投资项目120件,完成外资审批业务55件,同比上升20%。

2、“强镇扩权”和“机构调整”配套。顺应扩权后乡镇履行职能需要,将扩权镇(街)原内设机构“四办两中心”调整为“五办一局两中心”,即党政办公室、财务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招商服务办公室、社会事业和保障办公室、城镇建设管理局、综治工作中心、驻村指导中心。近期又在兰亭镇试点实行“三办二局三中心”,将财务管理办公室并入党政办公室;将经济发展办公室改为经济发展局,履行辖区内经济发展、经济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经济管理职能;设立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履行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等事务的审批服务工作。

3、“强镇扩权”和“两个更加”结合。针对镇(街)权力扩大情况,深入开展“让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满意”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强化镇(街)的权力运行约束。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深入实施“七公开制度”,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三个必须”制度,重点在干部考核任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科学设定程序,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二是加强用权监察。在扩权镇(街)设立专职纪委书记和纪委副书记,每半年由纪委牵头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同时组织老干部对扩权镇廉政工作开展巡视性质的检查。三是强化考核力度。在突出对扩权镇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等内容考核的同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等方面考核,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

三、加快要素集聚,推进镇村统筹发展
    1、工业向园区集中,以新型工业化促经济转型。坚持和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通过优化配置、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中心镇率先实现经济转型。一是推进布局集中。按照全县“两中心两带”经济布局,主动承接周边大城市辐射,在位处绍兴市区周边的平水、福全、兰亭、富盛区域,培育建设“环绍兴高新产业带”,在紧邻杭州的钱清、杨汛桥等地培育建设“环杭州纺织产业带”。二是推进产业集群。按照“提升纺织业、壮大新产业”的思路,以“平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杨汛桥经编家纺城”、“钱清服装产业集聚区”等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强化龙头带动,促进企业分工协作,推动纺织业加快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推进要素集聚。在修订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优先考虑新型镇(街)发展需要。建立镇街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推行股权出质等融资方式,不断增加资金来源。

2、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新型城镇化促城乡统筹。按照“一主二副二片100个新社区”的县域城乡建设规划布局和“中心镇就是小城市,农村新社区就是小城镇小集镇”的理念,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一是提升集镇人口集聚能力。加快推进城镇核心区域建设,协调推进中心镇商贸、房产及公建设施配套,2007年扩权中心镇基础设施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比全县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高标准实施以教育、就业、医卫、养老、人居、助困等保障为重点的“六个所有”计划,确保扩权镇在改善民生上走在全县前列。二是拓宽人口集聚渠道。规定凡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加快推进人口迁移。采取异地置换方式,积极鼓励山区农民迁移到中心镇街落户就业,建成和在建移民小区7个;以拆迁改造为抓手,推进空心村整治和自然村撤并,通过建设多层或小高层农民公寓,引导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居住点集中。全县已有17个点建设农民公寓,共计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近年来,各扩权镇集镇人口年均增长15%以上。

3、农田向大户集中,以农业现代化促农民增收。从改变农村土地使用结构入手,加快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一是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返租倒包、租赁承包等形式,依法自愿有偿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全县45%的土地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流转。二是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率先在全市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村民以承包土地使用权为股份,交给合作社经营,村民按股权实行保底分红,试点村每亩保底分红达500元,目前已有12个村着手进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是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近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点发展山地蔬菜、越鹅、绍兴麻鸭、特种水产、山园鸡等7大主导产业,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绍兴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