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激活集体存量资产,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造血功能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全县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体7个,累计达到36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200万元。
一是提供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渭源县对一些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农业明显的专业村,积极引导能人大力兴办各类产业协会,采取“支部+协会”模式动作,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协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五竹镇蚕豆协会和洋芋良种协会,发展会员涉及全镇各村社近6000多户,通过分户加工、分户种植,户带户、村带村,有效增加了协会对农民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方式,在服务群众的基础上,适当收取一定数量的服务费,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路园镇沼气协会印制了“党员便民服务卡”,常年为农户有偿提供沼气技术指导,上门维修等服务,增加了集体收入。
二是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产生规模效益增加农民及集体经济收入。各村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实施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尤其注重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养殖、种植业,依托产业发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会川镇扬庄村、五竹镇五竹村等依托“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品牌优势,建成马铃薯良种种植基地5000多亩,集体积累大幅度增加。新寨镇大坪村、莲峰镇团结村等争取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建成党参、黄芪生产基地,并积极做好信息、技术、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对外联系外地客商直接上门收购,在发挥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为村级集体经济年创收3万多元。
三是兴办经济实体,壮大集体经济。利用农村土地、山林、果园、鱼塘等资源优势,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外资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清源镇河口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兴建河口砖瓦厂年创收2.6万元。锹峪乡贯子口村、曹家庄村、峡城乡六楼寺村、北寨镇前进村等村投资兴建采砂厂,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可增加0.8至2万元不等的收入。峡城乡秋池湾村针对洮河两岸行路难的问题,村上购置渡船开展营运,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收入。
四是多方扶持,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县乡两级政府统筹协调,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采取政府立项支持、贴息贷款、动员社会力量帮扶发展等形式,村上采取以牛还犊、以羊还羔、滚动发展等办法,完善了后续管理措施,加快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贫困村37个,累计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实现村级积累140多万元,实现贷款贴息42万元。
五是建立村级发展基金,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村不断探索建立村级发展长效机制,通过整村推进等项目进行村级积累,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再注入一定扶贫资金“铺底”,吸引农民自主、自愿、以自有资金入股的形式建立“村级发展资金”,建立群众自己的身边银行。村上则成立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按照民管、民用、滚动开展互助融资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收取一定的利息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已有张家滩等4个村建立了村级发展基金,筹集发展基金80多万元,实现利息收入4.2万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甘肃省渭源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