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南渡镇石街村位于南渡镇东南部,辖有12个自然村,965户,人口2960人,总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85亩。今年以来,该村围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工作主题,以创建“五化三有”为目标,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为抓手,迅速掀起绿化美化家园、优化人居环境的新高潮,初步展现了一个集自然生态、休闲娱乐为特色的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花园式新农村形象,主要做到“六到位”:
一、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位
石街村成立环境综合整洁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工作内容分别设立了拆迁、绿化、道路、沟渠配套等若干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建立完善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片户全覆盖的工作责任网络和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为确保整治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地推进和落实,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小组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查督促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为有序推进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广泛发动,宣传引导到位
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发动群众、坚持群众参与是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关键。石街村充分利用大会发动、走村入户等方式,动员到村中、宣传到户内、落实到人头,广泛宣传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建环境、爱环境、护环境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群众少一点抵触,多一点配合,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村庄环境整治的主体,使他们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消除“等、靠、要”的思想,使村庄环境整治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村组干部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的热情高涨,累计义务投工达1800个工日。
三、科学规划,多元投入到位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石街村先后编制了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绿化专项规划,规划做到既切合实际,又符合民意;既有长远的稳定性,又有眼前的可操作性,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重点规划建设面积10余亩的两处集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公共健身休闲绿地,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生态休闲区、基本农田区等四大功能区为特色的空间布局。
村庄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工作需要大建设、大投入,有效解决建设资金来源是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的基本保障,单靠薄弱的村级集体财力远远不够,在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一方面,村组干部带头,动员广大村民人人参与义务投工,科学安排好村有资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其次,积极主动联系村在外企业老板,争取他们的支持和资助,从而建立健全起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到目前为止,该村的村庄环境整治、绿化工作已投入资金达100万余元,其中村老板出资赞助10余万元。
四、以人为本,难点化解到位
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深受村民欢迎和赞许。但在涉及到具体整治工程时,必然会影响到部分农户的实际利益,为顺利克服这一障碍,化解这一难点,该村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掌握政策,把握工作力度,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过细的工作争取理解,赢得支持。工作开展以来,村组干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头深入被拆迁户积极宣传政策,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以真心、诚心、耐心、细心打动拆迁户,既融洽了干群关系,又树立了良好的干部形象。在拆除40多间危旧房和动员迁移3个废旧品收购点过程中,没有任何暴力抗拒和上访、集访的现象发生,实现了和谐拆迁。
五、突出重点,务实推进到位
为进一步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石街村坚持把整治和绿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首,做到以建促治、建治并举,努力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生态景观风貌。
一是村庄绿化。搞好主干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对全村原有3000米硬化道路及新建的2000米硬化道路面进行绿化,栽种了广玉兰、香樟、桂花、茶花、红叶石楠、草坪等。
二是河塘绿化。清洁河塘4个,清淤7000余方,清臭水塘3个,回垫土方6000余方,增添绿地面积30亩,形成了新的休闲绿地。
三是庭院绿化。家前屋后见缝插绿,结合村庄整治,加大对村落、弄巷、庭院环境的治理,清理乱堆放、保持家前屋后的清洁卫生工作,鼓励家家户户进行庭院绿化。
四是新建350平方米的村社区活动中心。公共游园,健身器材健全。
目前,全村共植树18000棵,其中乔木9000株,灌木9000株,草坪6000平方米,村庄道路绿化率达95%,河、渠、堤绿化达95%,新增绿化面积80亩,现有绿化面积180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形成了一道村中水清、地绿、环境优美的亮丽的风景线。
六、巩固成果,完善管理到位
为巩固提高村庄环境整治成果,防止出现反弹,石街村坚持做到整治与管理同步,建立了“专人管护,定期检查,属地管理,多方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专门安排村、组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对绿化工程和整治地段进行长期管护,坚持做到人员配备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制度建立到位、考核奖惩到位,真正把这一实事工程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长远惠及广大群众。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