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建支部
建立产业支部是宁津实施“富民党建”的办法之一。针对行政村设置多、规模小以及农村各类专业经济组织日渐形成,传统的以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现实,宁津县大胆合并行政村。根据各村实际,成立村党总支22个,设立758个产业党支部,并提出“产业党支部抓第一要务、产业党员创业带富”。
现在的东崔村是由原来围绕东崔村蔬菜市场的王庄、于庄、魏庄、苑庄合并而成的。合并后的东崔村有89名党员,改变了过去按居住区编组的方式,依据从业头况和择业意愿,设置了蔬菜种植、贩运、物资经营等7个产业党支部。同时,创新了党员活动方式,建立了“1+2”带富责任区,党小组长每人每年与两个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带领他们共同发展。崔杨村党总支部书记说:“合并后,以产业支部为单位的‘同行’党员活动多了,原来的4个村也很快成为蔬菜种植专业村,东崔村的蔬菜市场更活了,如今日均交易蔬菜达60万公斤,成为鲁西北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携手联建优势互补
齐东村和大郭村是分属张大庄乡、大柳镇的两个相邻的村。齐东村95%的劳动力从事木器加工、运销,无暇顾及承包地的耕作,而大郭村是一个西瓜种植专业村,群众总想扩大种植规模,然而苦于本村耕地面积少,有力无处施展。宁津在“富民党建”活动中,提出“村村共建”让他们走到一起。两村共建后,经过协商,齐东村将200亩耕地转包给了大郭村村民。齐东人卸了“包袱”,大郭人扩大了生产,两村人都大大受益。这样的“村村共建”还有100多对,多是打破乡镇辖区和地域界限,按照产业类型、特点和发展方向,优化组合而成。
“村村共建”合民意,“村企联建”也得人心。该县金岭集团等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与10个“富民党建”示范村联姻,企业党支部书记与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双跨”。村、企抱成团,形成互动,优势互补。志强集团和崔杨村设置了村企联建党支部。村里为企业发展补充大量劳力、场地等资源,企业“反哺”先后为村里投入88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如今崔杨村住宅楼、商业街、超市、医院、学校、老年公寓一应俱全,实现了村企和谐发展。
三支队伍打市场
宁津家具、纺织配件等六大特色富民产业闻名全德州市,这其中党建特派员、村干部和经纪人功不可没。
早在2005年,宁津县就推行党建特派员制度,从乡镇机关选派856名优秀干部,作为农村党建特派员分别驻村开展工作。在时集镇桑庄村,党建特派员刘海州发挥懂政策、善协调的作用,号召广大党员带领农户发展纺织机械配件加工,并出面协调附近3个村,利用荒洼地建起了桑庄工业发展小区。有人带、有平台,如今这里已集聚了43家纺织机械、电机制造企业,年产值3亿多元。
宁津县还开展了“万名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自富、带富能力。目前,全县2200多家具生产企业、加工户中近80%是党员或者官员带动群众创办的。
大柳镇小郭村的发展则得益于农村经纪人。村民张青森说:“小郭村95%以上的土地用于种植石榴、法桐、白蜡等各种绿化苗木和庭院观赏型花卉,苗木远销京津。能有今天,多亏村里的‘经纪’跑市场、跑销路。”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产品销售,宁津县已建立起一支5000多人的党群结合的经纪人队伍,成为促进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良性运转的枢纽。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德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