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瑞安市从实际出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农业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环境、市场制约愈加突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问题。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发展现状
(一)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17.9万亩,形成东部沿海以花菜、榨菜、西瓜为主,中西部半山区以番茄、毛芋、白银豆、温莪术为主,西部山区以杨梅、茶叶、马蹄笋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初步显现。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1家,其中加工型企业68家,带动农户10.5万户,联接基地11.8万亩,实现产值14.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总数达到142家,社员4225人,带动农户5.3万户,联接基地9.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57个,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浙江名牌农产品3个、温州名牌农产品4个,浙江著名商标1个、温州知名商标1个。
(三)农业标准化体系逐步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制定实施地方标准17项,基本涵盖主要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绿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7个、面积16.6万亩,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6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12个。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不断完善,建成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7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1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监控点。
(四)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增强。种子种苗工程顺利实施,一大批粮食、蔬菜、林果、畜禽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生猪良种率达到100%。农业科技入户活动深入开展,一大批先进适用、节本增效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一大批新型农机得到示范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农民素质培训全面展开,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民科技素质有所提高。
(五)农业生态化基础明显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2.9万亩,建成标准农田24.8万亩。加强农业节能减排,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农药减量控害工程、畜禽排泄物治理工程,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通过实施城市绿屏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提升。
二、问题分析
(一)产业规模偏小、结构趋同现象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一产优势不强。纵观种植产业,基本是小而全,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只有一点。主要农产品有杨梅、马蹄笋、茶叶、瓯柑、温莪术、西瓜、番茄、毛芋、白银豆、花菜、榨菜,但产值超亿元的只有杨梅。种植产业不仅规模偏小,而且效益也不高。种粮亩均收益仅有200多元,经济作物亩均收益一般只有1000多元。相对种植产业而言,畜牧产业更是短腿,畜牧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不到2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二产明显滞后。农产品加工明显落后于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加工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产品加工率仅20%左右。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农产品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如2007年受暖冬影响,出现花菜卖难现象,上市期间花菜收购价每公斤仅0.1元。造成花菜卖难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销售渠道不畅是其主要原因。
三是三产未成气候。相对物质产品而言,农业功能拓展有待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业态,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全市建成休闲旅游点31个,接待游客150万人次,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尽管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不错,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偏小,建设档次不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二)基地建设缺乏规划,重建轻管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布局相对分散。基地建设各地各自为政现象比较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全市集中连片的基地不多,区域规模一般只有几百亩,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相对比较集中的梅屿番茄、顺泰毛芋、荆谷白银豆基地,区域规模也仅几千亩。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投入不足,基地建设档次较低,道路、排灌、水电设施不完善,园区基地不多。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只有1.85万亩,仅占经济作物面积的7.7%,且以毛竹大棚为主,光温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田间操作不方便,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是后续管理粗放。基地建设仍停留在靠财政补助阶段,重建轻管现象比较严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高。基地管理水平较低,主要实行农户分散经营,标准化应用能力不强,真正形成产业化的高效基地很少。
(三)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市场对接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难以适应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全市虽有龙头企业11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温州市级13家,但规模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水产加工方面,种植方面的加工企业规模很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不强。
二是合作组织带动偏弱。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但由于规范化程度不够,在组织农民方面的作用十分有效。甚至有的合作社不是为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服务,而是为报批项目争取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运行质量不高。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1.7%,带动社员在20户以下的有117家,占总数的82.4%,年经营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有72家,占总数的50.7%。
三是专业大户实力偏低。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加上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专业大户承包经营土地越来越难。全市规模经营以粮食生产为主,现有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190户,经营面积7.8万亩,其中50亩以上的有210户,经营面积2.2万亩。经济作物规模经营相对滞后,10亩以上种植大户只有880户,经营面积不到3.5万亩。
(四)科技支撑水平不高、创新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农技队伍不稳。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滞后,新老交替缓慢。全市现有乡镇农技人员287人,存在一少两低现象。从事本职工作时间少,多数农技人员蹲点驻村搞行政;学历层次低,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6.2%;专业技术水平低,尚无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仅占7.6%,初级职称占76.7%,15.7%没有技术职称。由于时间、学历、专业知识限制,农技推广服务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科技拓展不够。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局限于品种的简单引进,在技术集成配套应用方面创新不多,往往注重生产领域,加工保鲜技术突破滞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含量仍然偏低。
三是农民素质不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有文化知识、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大多转移到非农产业,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老化,文化落后,习惯于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淡薄,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差,很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五)生态安全意识淡薄、环境制约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标准生产工作刚刚起步。农民群众对标准化的理解程度与接受能力十分有限,农业标准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实施,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的现象。全市虽已制定17个地方标准,但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常规生产、传统做法仍然普遍,标准化程度较低。
二是质量管理手段仍然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仍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对通过绿色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上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执法管理力度需要加强。
三是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企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大量占用耕地资源,而且废气、废水、废物、生活垃圾对农业环境构成威胁,加上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业排泄物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质、土壤、大气污染,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环境制约。
三、对策措施
(一)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创新
一要做大做强一产。坚持非均衡发展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计划,集聚资源、技术力量、项目资金,培育蔬菜、林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既有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大棚蔬菜、温莪术、笋竹、杨梅、瓯柑、茶叶、生猪,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构建产业优势。
二要做长做深二产。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攻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大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农产品购销队伍,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积极发展连锁发展、配送服务、网上营销,努力构筑新型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缩短流程,降低中间费用,切实搞活流通。
三要做精做亮三产。顺应城乡居民体验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活趋向,充分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探索高效生态农业新型模式。打造中西部地区的休闲观光基地,抓好以杨梅、茶叶、瓯柑采摘旅游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市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全面推进基地功能创新
一要优化区域布局。组织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紧抓住产业带项目建设牛鼻子,以项目实施来推动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各地的基地建设与全市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形成产业带基地跨区域连片发展,改变基地建设小而散的旧格局。
二要完善配套设施。按照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排灌、水电配套设施,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增强基地功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投资机制,重点抓好钢管大棚建设,扩大大棚设施规模,促进农业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方向发展。
三要加强绩效管理。建立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强化基地建设的绩效监督考核,做好基地项目的设计审核与建设把关,对已完成项目的基地开展绩效考核,建立不断推进的基地发展格局。实施基地品种、技术的优化改造,推广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实现生产绿色化、管理标准化。
(三)全面推进经营主体创新
一要壮大龙头企业。继续实施强龙工程,按照抓重点促发展的思路,选择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成长、以产业成长促进企业壮大。理顺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二要培育合作组织。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多渠道、多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设立登记、建章立制、财务管理、利益联结、统一服务,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重点扶持有一定组织规模、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示范性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联合机制,引导组建合作社联合会,不断整合资源、凝聚力量。
三要扶持专业大户。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有效形式,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主导产业、种养大户集中,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造就一批现代农业的新型骨干队伍,增强农业发展能力。
(四)全面推进科技服务创新
一要构筑新型农技队伍。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创新组织形式,明确职能定位,科学设置机构,落实经费保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同时,积极培育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建立结构完善、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二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根据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围绕粮食生产与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加快蔬菜、林果、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强农业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重点示范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三要强化农民素质培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建立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工作,重点培养农村乡土人才、专业农户、农村经纪人,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五)全面推进生态体系创新
一要合理利用资源。根据资源特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乱征滥用耕地现象。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要实施标准生产。适应绿色、安全消费的要求,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快农业标准的组织实施,大力推广通俗易懂、简易易学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继续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建立有据可查、有档可测、有质可溯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提高农业安全水平。
三要控制面源污染。积极应用新型农作制度、节约型施肥施药、集约化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的污染整治,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加强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抓好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实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瑞安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