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市农业生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不断开拓创新,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战略目标。2007年,全年农业总产值达30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16.5%;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山东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市”等荣誉称号。
一、德州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一)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效,粮食生产再创辉煌。粮食连续四年稳定增产,全市1207万亩粮食作物实现总产560.6万吨,同比增长6.3%,跃居全省首位,再创历史新高。德州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临邑县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县,禹城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270万亩棉花,实现总产460万担,同比增长5%。新增蔬菜大棚1.5万个,改造旧棚5万多个, 200万亩蔬菜,实现总产650万吨,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1500元;水产品产量突破10万吨,增长3%。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如齐河县广泛开展“小蘑菇新农村建设”活动,全县发展食用菌大棚2万个,林菌间作200万平米,食用菌产量达到10.6万吨,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发展到11家,产值2亿多元。武城县大力发展“两白一红”特色产业,食用菌种植户发展到8个乡镇、50多个村庄、35万平方米,也是德州市唯一的有机食品,辣椒种植突破10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棉花实现了区域化种植。平原县王杲铺的黄瓜、坊子的西胡、王凤楼的西红柿等在京津地区很有名气。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水平,国家级龙头企业争取实现新突破。全市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29家,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2家、市级152家。一村一品专业村248个;建立各类生产基地410万亩,订单面积200万亩,规模养殖基地1550处,带动74.4万个农户进入了产业化经营轨道,户均增收1000多元。136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到224亿元,同比增长37.2%,其中交易额过亿元的35处。农业部定点市场发展到6家,列全省第一位。合作经济组织新增500个,达到4400个。全市有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
(三)科技兴农硕果累累,良种良法助推农业跨越发展。2007年德州市有21个农业项目申报德州市自然科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9个; 8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完成国家、省作物新品种试验220组,确定主推品种12个;全市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3个,结束了德州市无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历史。全市良种普及率达到98%。安排配方施肥示范面积13万亩,推广应用150万亩,辐射带动350万亩,节肥增效一亿多元;全年防治病虫草鼠8648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100多项,全市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2%。临邑县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建立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一体化的技术推广体系,以良种良法配套为重点,全县1000个科技示范户玉米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亩增产50公斤,亩均节本增效95元。
(四)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有新的提高。组织制(修)定全市粮、棉、果、菜、渔等农业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68项,累计推广国家、行业标准132项,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了有标可依。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规范经营门店78家,取缔24家;承担省专项整治农产品抽检3次、90个品种,检测项次1800个,检测速度、检测质量受到省厅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全市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4600多人次,检查经营单位3800多家,查获假劣种子、肥料、农药241吨,其中禁用农药893.6公斤,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86万元。全市共有36家企业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8个、绿色食品61个,有机食品1个,“三品”基地达到165万亩,辐射带动370万亩,全市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宁津县大力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东崔蔬菜批发市场整治,制作无公害基地标示牌1000多个,印发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及有关材料5万份,完善了基地生产纪录和基地蔬菜速测记录,制作了蔬菜销售标识卡,对东崔蔬菜市场的摊位进行了编号,为经营业户配齐了进销台账,有效规范了市场交易行为。夏津县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先后有7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得到认证,涌现出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3个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占到了全市同期认证产品的三分之一,夏津县被授予“全国食品生产基地县”和“山东省棉纺织名城”。乐陵市狠抓标准化生产,全市已建无公害辣椒基地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5万亩,乐陵金丝小枣生产标准达到国标。“乐陵金丝小枣”、“飘”牌调味品、“庞记”调味品和“鲁西黄牛”牌牛肉等8个产品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五)积极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农业产业实现了新发展。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顺利完成。全市核定小麦种植面积655.27万亩,兑付补贴资金9173万元。落实良种补贴385万亩,其中优质小麦良种补贴260万亩,棉花105万亩,玉米良种补贴20万亩,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50元。沼气入户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新建沼气池21760个,其中,“一池两改”17460户,新建秸秆汽化站6处,建设大型沼气工程3处。2007年德州市荣获山东省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先进市称号。齐河、武城、陵县、庆云荣获山东省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先进县称号。农民培训转移再上新水平。“阳光工程”已完成示范性转移培训农民2.3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8%以上。德城、夏津被省农业厅评为阳光工程优秀培训基地。2007年全市共转移劳动力121万人,其中输出83万人,仅劳务收入农民人均超千元。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投资2490万元,完成开发主导项目8个,使75个贫困村、4万贫困人口脱贫。争取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贷款22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种植基地78.6万亩、养殖畜禽6800万只,带动436个贫困村、12.6万人致富,人均增收1300元。
(六)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从严控制“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使用,农民负担监管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财务“双代管”制度日趋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日趋规范,公开率达到98%。德城、禹城、夏津、武城、平原等5县市区建立了高标准的仲裁大厅,并全面开展工作,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补发工作顺利展开。稳步推进全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截至6月底,一个市级种业公司和16个县级种子公司在全省率先完成改制工作,实现了平稳过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州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问题和不足依然不少。一是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二是农业资源浪费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年。总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五化”联动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工作重点及措施:围绕一个目标,做到两个确保,突出三大重点,实现三大提升。
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粮食面积800万亩,总产80亿斤。二是确保农业综合实力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突出三大重点,一是突出基地建设,加快“龙头+基地+农户”一体化进程。力争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0家, 5家以上达到国家级标准,30家以上达到省级标准。交易额过5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20处以上,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00个。发展龙头企业基地450万亩以上,订单面积300万亩。二是突出农产品质量,打造 “绿色餐桌”。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在全市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向社会提供更多安全、绿色、放心食品。三是突出农村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强村级“一事一议”的监督管理,继续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公开率达到98%以上。深入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切实搞好农村土地矛盾纠纷仲裁工作,加大信访化解力度,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三大提升,一是全面提升科技贡献率。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确保每个县市区配方施肥面积不低于10万亩。建立完善新型种业体系,力争再育成2-3个“德”字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5%,科技贡献率达到53%。二是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抓好中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搞好16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旱涝保收田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深入推进“三品”基地的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实现农业清洁生产。重点实施3万户农村户用沼气和10处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三是进一步提升农业项目的带动能力。在抓好现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抢抓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大好机遇,积极做好工作,力争更多的惠农项目落户德州。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德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