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切身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形象和政府威望的重大问题。由于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面宽量大,出现的问题又尤为突出,因此,宜都始终把加强农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充分发挥乡村食品安全网络组织的作用
依托工商12315和消费者协会组织,不断推进维权网络向边远农村延伸。一是实施“两员”整合。即把各村农村维权员聘请为食品安全监督员,将村级维权员与食品安全监督员整合,进一步扩充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扩大监管面,对农村食品市场里的小作坊、小卖部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全方位监督;二是加强食品安全信息资料的收集,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形成一个长延伸、广覆盖的监管网络,用以弥补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在全市123个村、21个社区、25个集贸点、20所中小学校、主要街道分别设置“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引导农村消费者安全消费;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通过举报危害农村食品安全的违法违章活动,使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在农村也没有市场,确保优质、安全、价格合理的食品成为农村食品市场的主流;四是认真受理群众食品安全申诉举报,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到目前为止,共受理食品类消费投诉29件,成功调处29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6万元
二、积极探索农村现代物流的新模式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创建1个食品安全示范乡、20个食品安全示范村、300家食品安全示范店,引导广大农村食品经营者树立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一是积极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村新型营销体系,鼓励和引导有一定实力的诚信企业和超市到农村开设食品等商品连锁经营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网络,由设立连锁经营店的相关企业统一配送价格适中的食品,在农村形成优越的、舒适的、上档次的消费环境;二是坚持以培育、引导、规范为手段,积极推进超市进村,引导现代消费理念、流通方式、市场机制“三下乡”,促使农村消费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三是全面建立并落实食品经营自律制度,逐步建立起农村食品经营自律体系;四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和食品安全属地监管责任制度等制度,扎实开展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清理登记、日常市场巡查、食品经营主体分类分级监管等工作。
三、不断提高农村群众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深入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力求做到法律宣讲进乡镇、进村社、进学校、进商店、进农户,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积极引导和督促农村食品市场中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质量承诺等制度;建立申诉、投诉维权联络站,尽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维权成本,确保农民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主动投诉、并做到有诉必应。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乡村行”活动,一是与送“12315”消费维权知识下乡相结合,提高农民朋友的安全消费意识和消费知识;二是与农村维权员业务知识现场培训相结合,通过现场讲解的形式,提高他们的维权调解水平;三是与“12315流动办公”服务相结合,将“食品安全乡村行”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确立了一个季度在全市巡回宣传一次的工作制度。
四、加大食品送货下乡监管力度
按照“管源头、清上游”的工作思路,在农村食品物流环节中推行“食品送货下乡备案登记制”。一是实行“流动送货车备案登记制度”。凡开展食品送货下乡的食品批发户,必须到辖区工商分局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登记,增加“食品配送”经营范围,取得送货下乡资格,确定送货下乡责任人,送货车辆必须有工商部门统一制发的“农村食品安全流动送货车”标识,以便送货地市场巡查人员和食品进货单位查验;二是实行送货下乡食品品种备案登记制度。建立送货下乡食品数据库,送货方必须事先将自己送货下乡的所有食品品种在工商局辖区分局登记备案;三是实行“食品送货下乡信誉卡”制度。送货下乡必须使用工商部门监制的“食品送货下乡信誉卡”,一旦商品出现问题,食品零售商可立即将信息反馈“12315”指挥中心,或与厂家、批发商直接联系,将食品召回;四是大力开展快速检测。加大对裸装食品、散装食品、食用农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城东、城西、枝城分局在专业分局的指导下,每周组织1次快速检测,每月批次不少于20个。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宜都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