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都市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围绕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体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进程。截止2007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8家,宜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宜昌市级12家,配套形成了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优势产业,建成基地45万亩,人平达到1亩高效经济林,已基本形成了宜都蜜柑、丰岛罐头、天然富锌茶、宜红工夫茶、土老憨食品、清江鱼、天峡鲟、波尔羊等精品名牌,畅销国内外。200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预计2008年全市可达80亿元,2010年有望突破100亿元,实现创建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
一、基本情况
(一)板块基地成长迅速
宜都市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创新观念,按照“果茶建板块、水产建片带、畜牧建小区”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了沿长江、清江、渔洋河流域的优质柑桔板块,以潘家湾、王家畈为重点的高效茶叶板块,以清江库区网箱为重点的优质清江鱼产业带。
1、优质柑桔板块日益壮大。2007年全市柑桔面积达到23万亩,比2006年20.11万亩增加2.89万亩,增长14.4%。2007年全市柑桔总产达到23.4万吨,比2006年18.3万吨增加5.08万吨,增长27.6% 。
2、畜牧大市已具雏形。全市已形成了猪、牛、羊、禽四大优势产品。2007年牲猪出栏70.32万头,山羊出栏18.25万只,家禽出笼355万羽,肉牛出栏1.3万头。新建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新增生态养殖专业户、规模养殖户200户、规模养殖场10家。
3、宜都茶叶的产业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07年末全市茶园75230亩,投产茶园51827亩,年产茶4547吨,产值6016万元。基本形成了有机茶、天然富锌茶、大棚早茶、出口红茶四类茶齐头并进之势。
4、以清江鱼为主的淡水养殖业异军突起。全市现有放养水面5万亩,其中清江库区网箱9600多个,年水产总产量12072吨,年产值1.06亿元,其中鲟鱼、鮰鱼3000吨。
(二)农产品加工发展迅猛
1、柑桔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市共有柑桔打蜡处理加工企业86家,生产线88条,年处理能力70万吨;柑桔深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桔瓣罐头能力达5万吨;柑桔气调保鲜库企业1家,贮藏能力2000吨;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企业2家,年培育苗木300万株;柑桔打蜡设备生产厂2家,年生产打蜡设备生产线100多条;柑桔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
2、茶叶加工发展迅速。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46家,各类加工机械1000余台(套),茶叶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三山农贸、潘家湾茶业、安明有机富锌茶业公司等一批绿茶加工企业联结市场、茶农的能力逐步增强,推动了茶园的管理升级和产品销售,二是1951年中茶公司在宜都建立中南地区最大的红茶收购、加工、出口企业——宜红茶业公司(原宜都茶厂)经过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具备自营出口权,主销美国、德国、独联体等国家,年出口宜红工夫茶1500吨,创汇200余万美元。2007年与美国汤姆生公司合作,新建年出口9000—10000吨绿茶加工基地,可实现产值1.5亿元。
3、水产加工方兴未艾。一是年销售无公害清江鮰鱼3000吨,可实现产值2000万元,二是天峡鲟业有限公司今年又新开发了鲟鱼鱼籽酱,等“淡水白金”,进一步延伸了水产链条,系列产品可实现产值4.2亿元。
4、畜牧及其他加工精彩纷呈。畜牧业可实现产值20亿元,粮油等其他产业可实现产值5亿元,湖北土老憨系列产品成功进入香港等市场。
二、主要措施
(一)引进大资本,创建新格局
按照“树立大目标,实现大发展”的要求,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了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1、对接优势资源招商。以渐成规模的四大优势产业为依托,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30多个,投资总额11亿元。依托丰富的柑桔资源,引进浙江丰岛集团投资1.2亿元,建成丰岛股份宜都食品公司,现年生产桔瓣罐头2万吨,创产值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创利税600多万元。依托清江库区水域资源,引进清江水产开发公司、湖北天峡鲟业公司等企业,发展优质水产网箱9600只,带动水产养殖与加工。
2、盘活存量资产招商。坚持抓项目与抓改革并举、引外资与活内资并重,积极引导投资者对改制企业进行收购、控股、参股,盘活存量,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新亮点。宜红茶业有限公司是建国后宜红茶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宜红工夫茶精加工企业。但由于体制等原因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引导由国营体制转为民营企业后,迅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现年出口红茶1万多吨,创外汇500多万美元,其产品畅销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自主研发的精品宜红工夫茶填补了宜红工夫茶一百多年来只有固定级别而无精品的国内空白,宜牌工夫茶被授予中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2007年与美国汤姆森公司合作投资1200万元,建成4000吨出口茶叶加工项目。五年内有望进入全国茶叶加工行业前5强。
3、打造特色园区招商。采取向上争取、业主投资、滚动开发等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建成湖北清江绿色产业加工贸易园区,为龙头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强力打造优势龙头企业群。园区已引进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拥有固定资产6.4亿元,年加工产值30余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
(二)舞活大龙头,激发新活力
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在规划上引导,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在产业上配套,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1、抓支柱产业,扩张企业总量。抓住全省构建九大优势产业板块基地的机遇,着力延长产业链,围绕做大柑桔产业,以丰岛食品、清江果业为龙头,发展柑桔洗果打蜡及桔瓣深加工企业90家,年处理能力达70万吨以上,成为鄂西南最大的柑桔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围绕做强茶叶产业,以天然富锌茶、宜红茶叶、绿源生物为龙头,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46家,各类加工机械1000余台(套),茶叶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围绕做精水产业,以天峡鲟业、高坝洲水产为龙头,形成年产1万吨清江鱼、2万吨鱼饲料的能力,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围绕做优畜牧产业,以省种羊场、清江肉联为龙头,建成年加工15万头生猪、5万只山羊的加工能力。
2、抓领军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我们在协调贷款、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一是建立了龙头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资金支持。二是落实了税收减免、用水、用电、征地等优惠政策。三是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涌现出丰岛桔瓣罐头航母、宜红茶业中国行业百强、清河纺织和天峡鲟业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五十强等领军型企业。
3、抓拳头产品,培育精品名牌。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制定《宜都市鼓励企业创名牌奖励办法》,激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放大品牌效应。2007年,全市企业创名牌奖励资金30多万元,“三品”认证15个,注册了“宜都蜜柑”、 “天然富锌茶”两个集体商标,“潘家湾”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土老憨食品、“潘家湾”牌天然富锌茶、宜牌宜红茶、QH牌精梳涤纺棉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一批特色农产品跃出国门,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建设大基地,打造新车间
积极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攀亲结缘”,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来建,实现了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全市优势产业基地网络8万多个农户,年创产值8亿多元,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85%,综合商品率已达8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
1、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联动发展。引导农民树立“市场需要什么、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按照“果茶建板块、畜牧建小区、水产建片带”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沿江地区发展宽皮桔类,丘陵地区发展畜牧,山区发展优质绿茶,库区发展清江鱼,形成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优势产业。制定柑桔、茶叶、水产等6个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已达到45万亩。近年来,宜都市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全省水果生产示范县、全省畜牧生产示范县、全省水产生产示范县。
2、坚持项目整合、资金补贴、技术配套服务。一是实行项目优化整合。将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项目捆绑,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近年来,通过优化整合,全市累计投入基地开发资金1亿多元,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益。二是制定落实扶持措施。对高标准连片开发的优势产业基地,本级每亩补贴80-100元,2007年,全市兑现新发展优势产业补贴资金300多万元。对产地认定和“三品”认证、商标注册、营销能人的奖励100多万元。三是技术服务到田。把农村公益服务资金370万元细化到村、到基地、到农户,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服务效应。
3、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双赢的利益机制。一是企业订单牵红线。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规范生产,企业按合同订价收购,既保障了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又降低了农民的风险。3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签订合同6万多份,订单面积20万亩,畜禽饲养量30万头,订单总额5亿多元,带动农户增收近亿元。高坝洲清江水产开发公司,通过开展“五提供一回收”服务(提供贷款担保、提供鱼种、提供饲料、提供鱼药、提供技术,保底价回收产品),与库区170多个养殖户签订合同,发展网箱6500个,年可为养殖户节省成本60多万元,销售清江鱼3000多吨,带动了全市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架金桥。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2006年4月注册成立宜都市红花套柑桔产业合作社,现有会员80名,按照“六统一、一共担”的模式经营(即统一入社条件、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统一用药、统一时间采收、统一包装销售,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带动全市柑桔产业发展。
(四)创优大环境,构建新平台
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性因素来抓,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1、着力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制定《宜都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宜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政策,通过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办法,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扶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努力争取一批农业项目列入国家及省计划,争取上级支持。
2、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对项目引进审批实行“一站式”优质服务。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企业(项目)制度及工作专班对口服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及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实行“七个严禁”,倡导“五办”作风,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
3、着力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严格依法办事,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收费公示制、执法公示制、群众监督制,严禁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拉赞助,认真受理投诉,严肃查处“吃、拿、卡、要、报”等不良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和投资商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平安宜都”创建活动,重拳整治,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
三、发展思路和建议
今年,我们将把发展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带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
(一)认清新形势、明确新思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增强做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农业产业化工作当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当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来抓。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方面要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了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坚定他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必然之路,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从而积极参与到发展农业产业化中来。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经常组织各级干部及专业大户、龙头企业负责人等考察学习,开拓视野,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新制度。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主体不在政府,但规划、引导、协调、服务是政府的职能所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因地制宜,落实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塑造新农民。农民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但目前农民的综合素质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有差距,因此,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为农业产业化“第一车间”打牢人才基础。
(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围绕柑、茶、渔、畜四大产业,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板块规模,提高产业基地标准。认真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板块基地质量,力争柑桔优质果品率、名优茶比重分别上升5个百分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到45万亩,“三品”认证达到20个。
(五)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择优扶强,优胜劣汰原则,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联结产业紧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企业,盘大做强,使产业化经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运作方向发展,确保宜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确保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综合商品率达到75%。
(六)创建新品牌,打造精品名牌。一要提高品牌经营意识,高度重视品牌开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二要合理规划品牌开发计划,使品牌与产业化发展同步。三要做优做响品牌,提高法律和竞争意识,充分保护、开发、利用好宜都市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品牌。四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对外宣传。重点抓好“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清江鱼”、“土老憨”系列等商标的利用,以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内质,以广告宣传和企业文化底蕴提升品牌地位,扩大影响。
(七)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是连接农民、企业、市场的纽带,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桥,作用巨大。要进一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规范运行。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经营设施建设,将宜都逐步建成鄂西南县(市)级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价格中心和农贸市场信息发布中心。
(八)建立利益联结新机制。企业、农民的利益联结关系怎样,是农业产业化链条能否延长和加粗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症结所在。各级要注重研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组织制度上、从运行机制上创新,真正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九)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板块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用水、用电、征地、税收减免、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
纵深推进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以打造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宜都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201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0亿元的目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宜都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