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 期间,浙江省煤炭行业紧密围绕“抓结构调整、促资源整合、强安全管理”三大任务,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资源枯竭型矿井实施关闭,对生产系统不够完善矿井实施资源整合,对存在安全隐患矿井集中整治,确保了全省煤炭生产健康、稳定、安全发展。
一、“十一五”煤炭生产监管开展情况
(一)以贯彻落实整顿关闭文件精神为契机,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
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维护煤炭生产秩序的紧急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行业全面检查。省经信委组织专家对2005年全省尚存的10处矿井进行全面检查。确定10处矿井“五证齐全”,没有超核定能力生产的问题。不属于《紧急通知》中必须立即停产整顿的五类企业和必须立即依法予以关闭取缔的四类企业。
二是制定煤炭行业结构调整计划。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浙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紧急通知》为契机,决定2005年先行关闭6处,2006年和2007年各关闭1处。在“一矿一策、合理补偿、彻底关闭”原则指导下,通过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十一五”前两年就顺利完成了8处矿井的彻底关闭任务。
三是加快实施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工程。根据资源条件,从矿井安全和矿区稳定的实际出发,决定对长广集团公司一矿、七矿实施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及安全隐患整改工程,同时关闭一矿。
2005年,全省“五证齐全”矿井10处,生产能力为63万吨,经过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全省仅保留了一对矿井,核定能力19万吨/年,实际产量保持在13万吨/年。
(二)以技术改造为途径,全力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十一五”期间,通过治理、整合的途径,对千米深井,地压大、瓦斯高、地温高,安全隐患突显的长广集团公司一矿、七矿实施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及安全隐患整改工程。工程自2006年9月20日开始,至2009年5月结束,历时32个月,投入资金5727.7万元,分五个阶段、16项安全隐患整改内容顺利实施。通过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矿井技术装备得到了极大提升,达到了安全生产的条件,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矿井生产能力由原0.16MT/A提高到0.19MT/A。自整改以来矿井消灭了重伤及以上事故,年销售利润2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三)以规章制度为约束,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随着安全周期的延长和矿井“硬件”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使安全生产基础上了一个台阶。但针对安全形势新的要求和近年来一线职工队伍流动性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1、重新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订了106项安全管理制度和162项安全生产责任制(涉及集团公司和矿的各级领导、部门、岗位工种),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更加完善、更符合煤矿实际。
2、建立安全生产约束激励机制。七矿共签订安全承诺书、目标责任状、自保互保联保责任书947份,使全矿职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加大安全责任制考核制度,对各队、机关业务科室实行目标责任状考核,实行月度全员奖、骨干奖、季度奖考核,缩短考核时间,加大考核频率;建立安全承诺与述职考核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去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以及国家安监总局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订了《七矿领导人员带班下井制度》,规定带班下井人员每月下井天数、职责及考核办法。真正做到每个小班都有矿领导带班下井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关键环节的巡查和督促落实,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当班井下的安全状况和生产动态,发现隐患迅速整改,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以安全生产为主线,探索创新班组基础建设
为了适应矿井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长广集团公司七矿创新班组建设活动,树立并倡导“让心灵体会安全,让行动做到安全”的班组建设理念,提出了“我参与,我提高,我安全”的创新班组建设口号,把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季”、“隐患排查治理年”等各项安全活动与班组建设紧密结合,创建并实践了一套符合本矿特色的班组建设管理法。主要有:班前例会规范法、安全承诺宣誓法、安全隐患排查法、班组竞争创优法、互帮互助提高法、自我行为修正法、案例分析警示法等,归纳总结为“七个一三”,即:
一通三防:班前想通为什么要安全,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防范胜于抢险。一会三讲:班前会;班长讲安全;职工讲安全;队干讲安全。一誓三诺:班前安全宣誓;向家人承诺;向工友承诺;向矿井承诺。一班三查:一个工作中,班前班中班后查隐患。一违三帮:如有一人违章要接受班长;工友和队干的帮教。一保三无:保安全,职工无违章;班组无工伤;区队无事故。一争三比:创优胜班组;比技能;比质量;比效率。
为了使创新班组建设管理法落实到实处,同时建立了“六个”工作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机制。二是制度保障机制。三是登记记录机制。四是考核激励机制。五是交流督查机制。六是工作考核机制。
通过“七个一三”法和六个工作保障机制的实施,丰富了班组建设内涵,改进了班组活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矿工的积极性,“安全生产,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以“一通三防”为重点,加大现场作业管理力度
1、做好瓦斯防治管理。始终把瓦斯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长广七矿是高瓦斯矿井,在瓦斯管理上,严格执行“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的十二字方针。首先,根据季节变化和具体工作面的特点及时调整主扇工况,优化通风系统,提高通风质量和改善作业环境。通过不断地完善系统、风量的调配,加强了高瓦斯区域、盲巷、采后密闭的管理,确保全矿通风系统科学、合理、安全、稳定。其次,在采面瓦斯管理上,重点加强上隅角瓦斯管理。制订了“上隅角抽放瓦斯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关于加强上隅角瓦斯管理的若干规定”,使上隅角瓦斯管理规范、正常。再次,在煤巷掘进瓦斯管理上,制订了“煤巷掘进炮后瓦斯管理制度”。规定在掘进过程中一旦出现瓦斯超限就立即停止掘进,进行深孔释放。另外,机运部门还加大了“双风机、双电源”的检查与维护,确保自动切换和不间断供风。在瓦斯监控监测仪器上,做到及时维护,定期调校和更新换代,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准确实时连续监控。
2、做好顶板管理。针对地质构造复杂、顶板差的特点,重点加强了对采面上下出口、过老巷、过断层、采面初次放顶收尾、放炮前后、冒顶区、三岔口、特殊维修点等关键环节和关键地点的安全技术管理,控制顶板事故的发生;采面严格执行炮后及时打贴帮柱、超前挂梁的规定;采面管理小组在特殊时段进行现场跟班;掘进工作面坚持做到正常、规范使用前探支架,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对于地质构造变化大的区域,地质部门做到提前进行地质变化的预报,并制订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顶板事故的发生。
3、做好机电运输管理。制订检查维护制度,明确岗位责任。所有设备都建立标准化台帐,以主井提升运输系统和采区的各条上下山为管理重点,不定期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确保机电运输的安全运行。
二、“十二五”煤炭生产监管工作设想
虽然浙江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监管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摆在我们面前的监管任务更加艰巨。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地压、地温、瓦斯、煤层自然发火等灾害的预防难度增加。开采不断向深部和南、北二翼拓展,煤炭资源减少,成本增加。井下工人多来自边远山区,文化较低,素质难以提高,且招工越来越困难等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煤矿“六大系统”,强化矿井“一通三防”管理,建立安全预警机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二)合理布局采掘系统。采取相对集中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采用先进的支护技术,降低开采成本。
(三)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
(四)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现场监管力度。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把现场第一关。切实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五)继续探索创新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工作。“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抓管理保安全、求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努力实现煤矿企业的平稳转型和持续发展。(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