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神华集团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生产监管各项要求,通过合理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煤矿生产能力、严格生产能力管理、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认真履行煤炭生产许可证各项监管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煤炭生产监管任务。神华集团煤炭生产许可能力从2006年的24503万吨/吨,增加到2010年的37060万吨/年,生产许可产能稳步增长;单井平均生产能力由2006年末的360万吨/年,增加至2010年的699万吨/年,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2006年的0.064降低到2010年的0.025,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采煤机械化率2010年达到96%,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得到有力保障。
一、煤炭生产许可各项工作
“十一五”期间,神华集团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煤炭法》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认真组织各级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同时严格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完善煤炭生产许可证年检制度,通过实施本质安全矿井建设等创新手段,有力促进了煤炭生产许可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煤炭生产许可管理制度。一是集团转发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办法,要求各子分公司严格学习贯彻,并由专人负责相关证件的管理;二是各子分公司成立了证件管理机构,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了煤炭生产许可证主体责任,加强了生产许可管理和矿井证件办理等工作;三是各矿井严格实施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全面开展了安全风险评估,对重大危险源实行了有效管控,举办了专题活动、实行了领导干部跟班带班制度,落实了现场管理责任,为煤炭生产许可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规范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完善了煤炭生产许可证年检制度。神华集团公司根据《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煤炭生产许可证年检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648号文)精神,重新下发了管理制度,从严、从细制订了检查内容,构建了从煤矿、煤炭公司到集团公司的三级检查机制,每年各煤矿自行组织生产许可检查,子分公司组织复查,集团组织专业人员对所属各子分公司进行复查,并配合国家发改委及相关省(自治区)发改委完成年度生产许可证的年检工作,对年检中专家组提出的问题按照“五定”原则进行逐条逐项落实,从系统和环节上把握和管控了发现的问题,从而使采、掘、机、运、通、地质等技术的业务保安得到加强,自身煤炭生产的合法性得到保护,煤炭生产秩序得到维护。
(三)创新煤炭生产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力。
1、全力打造本质安全行矿井,为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创新思路,高标准设计,从源头保障矿井安全高效;二是从规范煤矿技术基础管理入手,建立和健全基础技术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严格各系统、各环节的作业规程和标准,夯实基础,保障安全;三是进一步推广应用超前走向瓦斯抽采新技术、千米定向钻机新装备、长距离水平定向钻孔新工艺,从根本上解决高、突矿井抽、掘、采比例关系失调问题,满足生产接续及瓦斯治理的需要;四是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积极实施保护层开采技术,并推广应用地面、井下立体综合抽放工艺,推进分源瓦斯治理方法,落实“四位一体”防突措施,达到治理瓦斯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目的;五是积极开展矿井通风系统测试、评价、优化及能力核定工作,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简单、合理、稳定、可靠,杜绝超通风能力生产,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六是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应用计算机技术,完善地质测量资料处理系统,建立煤炭地质测量与资源信息系统;七是针对浅部地表煤火及低变质程度、高挥发份煤层易自燃情况,开展自燃机理及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开发应用新型防灭火材料与装备,控制矿井CO超限,杜绝各类火灾事故;八是健全矿井综合防尘系统,降低矿井粉尘程度。
2、重点强化了先进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建成覆盖全矿区的信息化系统。各矿井、洗煤厂、装车站全部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远程控制、监测和故障诊断,保证了安全高效运行。井下应用移动通讯系统,井上下通讯更加方便快捷;各矿井全部实施了人员、车辆跟踪定位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控。
3、加强安监队伍和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按照集团公司打造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安监和救援队伍的要求,健全了安监和救护机构,补充了专业工作人员。同时狠抓队伍建设和准军事化管理,强化岗位练兵和岗位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矿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了整体战术水平。
4、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主题活动,促进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和神华集团公司要求,各公司全面开展了以“安全生产月”和“百日安全”活动为主题的安全文化活动。
二、煤炭结构调整情况
多年来,神华集团公司在矿井设计及技术改造、开拓布置、开采工艺、采掘装备、搬家倒面、快速掘进、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信息化自动化应用、引进设备本地化制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清洁生产等方面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千万吨矿井的核心技术体系,形成了神华、神东煤炭生产模式,矿井生产能力和采煤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单井平均生产能力由2006年末的430万吨/年增加至699万吨/年,采煤机械化率提高至96%)。
(一)技术改造
“十一五”期间,神华集团公司所属矿井进行了以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及通风系统简化为目标的安全高效矿井改造,消灭了落后生产工艺,生产布局更加简洁,生产系统更加优化,采掘布置更加科学合理,系统装备更加先进,矿井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一是对收购地方小井、资源整合,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如神东万利一矿、柳塔矿、寸草塔一矿、寸草塔二矿和唐公沟煤矿等煤矿进行技术改造,淘汰了“炮采”、小井房柱式开采等落后采煤生产工艺,实现了机械化开采,提高了煤矿的安全性能,改造后煤矿生产能力由12~207万吨/年提升至150~1000万吨/年。
二是2006年年底通过对黑岱沟露天煤矿实验斜孔预裂爆破,2007年3月采用多排孔毫秒微差抛掷爆破加预裂爆破等先进的控制爆破技术,成功实现了抛掷爆破-吊斗铲无运输倒堆技术改造。至2010年底,黑岱沟露天煤矿生产能力已达到2500万吨/年,并显著降低了煤炭生产成本,提高了煤矿盈利能力。
三是神华新疆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为满足新疆煤炭市场的需求,整合矿井资源,提高矿井产量。一是实施了乌东矿区的原碱沟、小红沟、大洪沟及铁厂沟矿四矿联合技术改造,通过整合各煤矿深部资源和实行深部联合开拓,实现矿井集中出煤、集中运输、集中洗选、集中排水,减面,减人员,提高工作面单产和工效,改善矿井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而实现四个生产煤矿的联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使乌东煤矿成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二是对宽沟煤矿技改扩能。将正在建设中的宽沟煤矿由设计60万吨/年调整为120万吨/年,矿井主要环节预留有5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原煤生产工效从10.6t/工提升到44.17t/工。三是对屯宝煤矿技改扩能,一期工程于2010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矿井产能由15万吨/年调整为120万吨/年,矿井主要环节预留有5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原煤生产工效从16.38t/工提升到41.74t/工。
四是神华宝日希勒公司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了露天煤矿100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该矿于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了1000万吨。
(二)整顿关闭方面
主动陆续关闭了如包头公司河滩沟、白狐沟煤矿,宝日希勒宝一矿、宝雁矿,金烽公司东胜、朝脑沟煤矿等12处严重突出或房柱式开采的煤矿,关闭煤矿能力452万吨/年。
(三)资源整合方面
为了提高矿井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高单井生产能力,神华集团对一些小矿井进行了整合,建设现代化的大型煤矿。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为了使老矿井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减少新矿井的投资开发,对所属平沟煤矿和卡布其深部煤炭资源进行了整合,扩大平沟矿的生产规模,减少了新建矿井的投资和资源损失,同时对公乌素矿和红柳树井田进行了整合,加快了矿井开发力度,减少了资源损失,为公司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4月,对神华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井田范围内原有的24座地方小煤窑进行了关闭,涉及面积15.89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54534万吨,该项目于2006年5月顺利开工建设。截止2010年末,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并已通过环评、水保等七个专项验收,处于基建试生产阶段,正积极准备项目的竣工验收和整体移交。
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对神东哈拉沟井田内4个井田进行了整合,原哈拉沟煤矿、瓷窑湾煤矿、前石畔煤矿和前石畔井田等四矿井田合并,合并后井田面积72.4平方公里,保有储量7.1亿吨,矿井技术改造已完成,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审查通过,发放煤炭生产许可证。
(四)兼并重组方面
2008年10月,在乌海矿区,将原海勃湾矿业公司、乌达矿业公司、乌海煤焦化公司和蒙西煤焦化公司整合,成立乌海能源公司;2009年5月,在神东矿区,将神东矿区原神东煤炭分公司、金烽煤炭分公司、万利煤炭分公司、神东煤炭公司四公司整合,成立神东煤炭集团公司。这两次整合,实现了人员、技术、装备、管理等资源的充分共享,带来了显著的聚合效应,促进了安全高效矿井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生产、生产辅助和后勤服务统一管理,在实施搬家倒面等10多项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上,先后重组了设备维修中心、生产服务中心、洗选加工中心,成立了电水暖服务中心、矿业服务中心,大专业化服务的格局基本形成。仅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一次性减少重复投资19.7亿元,每年可降低成本费用8.5亿元。
神华神东电力公司在做好电力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向上游拓展,延伸产业链,与亿利资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了神华亿利能源有限公司黄玉川煤矿。该项目于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当年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于2012年具备投产条件。
三、生产能力管理情况
按照国家构建的煤矿生产能力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和有关文件要求,神华集团公司建立健全了管理体制与长效机制,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和产能结构、降低开采强度,实施总量调控等措施,大大提升了生产能力及其管理水平。
(一)落实相关制度及各项措施提高生产管理能力水平
一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生产能力监管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各生产矿井严格按照采矿许可证划定范围和开采标高进行生产,并严格执行初步设计的开拓方式,无超层越界开采情况,无租赁、转包、承包以及部分或全部采矿权转给他人开采情况,无出租煤炭生产许可证情况。三是合理调控矿井产量,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加快改扩建、技术改造及新建矿井建设步伐,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环保产业、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四是提高煤炭勘探程度,增加精查储量,以建设大型、特大型煤矿为主,重组和关闭小型煤矿,减少矿井数量。五是按照保障煤炭有效供给的原则,合理调控煤炭总量,主要增加优质煤源,控制高硫高灰煤炭生产。六是优化生产结构。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现代化矿井,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快淘汰小型煤矿。七是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和产业融合。八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综合开发利用煤炭及伴生资源。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资源开发与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
(二)实行总量调控,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
2006年底,神华集团共有生产矿井57处,产能20508万吨/吨,2006年至2010年全集团新投产矿井8处,改扩建投产矿井1处,技术改造投产矿井7处,能力核定提高能力矿井13处,资源整合改造投产矿井7处,共计36处,增加产能13009万吨/吨;二是整顿关闭矿井12处,减少产能452万吨/年;至2010年底生产矿井53处,产能37060万吨/年,预计2011年底能力达到40610万吨/吨。
(三)严格能力核定,提高矿井生产许可产能
“十一五”期间,神华集团严格落实了2006年6月12日全国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及时组织学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印发的《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完成了所属煤矿的生产能力复核工作,2006年共计核定39处,复核能力为12741万吨/年(其中中央监管的矿井29处,复核结果为10624万吨/年);2010年对神东公司上湾、补连塔矿、哈拉沟矿、乌兰木伦及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矿、公乌素煤矿三号井等十三个矿井进行了能力变更的申请,通过生产能力重新核定,生产能力共计提高2780万吨/年。
(四)优化生产布局和产能结构、降低开采强度
一是在神东矿区创新无盘区布置、条带式开采的千万吨矿井设计模式,将传统的主井→盘区(采区)→工作面三级系统变革为主井→工作面二级系统,工作面倾向长度由150米延长到240-400米,走向长度由1500-2000米延长到4000-6000米,实现了井型大型化和系统最简化。
二是创新长短壁相结合的开采技术。推采长度大于300米的块段采用长壁开采,小于300米的边角块段采用连续采煤机全部垮落法开采。首创了“连续采煤机、连续运输系统、履带行走式液压支架短壁机械化开采装备与工艺成套技术”(发明专利),资源回收率平均提高20%。
三是在神东矿区创新辅巷多通道快速搬家倒面工艺,重达8000-10000吨的工作面设备安装回撤全过程仅用7天,最快5天,比传统工艺少用时20多天(国内一般30天,国外15天左右),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减少了搬家倒面对生产的影响时间。
四是持续推进装备升级和国产化,综采总装机功率由最初的4500KW提高到现在的10000KW,液压支架支护高度由4.3米提高到7米。建成世界首个5.5米、6.3米、7米大采高重型工作面,提高了回采率;建成了全国首个中厚偏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已有80%以上的设备国产化制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煤机制造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是新疆公司通过矿井技术改造:矿井工作面生产个数由8个减少到5个;减少井下作业人员,原煤生产人员由9670人减少到3300人;通过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提升了劳动效率,矿井原煤生产人员效率由11.7t/工提高到28.67t/工;工作面单产由30万吨/年提高到200万吨/年;实现“一井一面”或“一井两面”的双翼交替开采布局。综采工作面实现大功率、大采高、大吨位、大运量、高可靠性的综采技术装备发展,提高综采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掘进工作面全面推广使用综掘机械化施工,逐步实现机械化率达到100%。(神华集团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