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煤炭产量2181万吨,消耗量24500万吨,外省调入22319万吨,外省调入占全省煤炭消耗总量91%。根据江苏省“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预计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约为2300万吨,消耗量约为29500万吨,外省调入27500万吨,外省调入占全省煤炭消耗总量92%。
一、“十二五”江苏省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为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仍处在发展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能源需求旺盛,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消费增量空间大。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原材料消费中心。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苏南加工业正在向苏中、苏北转移,推动带动江苏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省煤炭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是政策环境和自身优势有利于煤炭工业加快发展。国家鼓励建设大型煤炭基地,鼓励煤电联营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江苏煤炭工业已形成煤、电、铝、化一体化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模式,并具有长期经营实践而积累的丰富管理经验,发挥这一优势,走出去开发外部煤炭资源,为煤炭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是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为徐州矿区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徐州发展,作出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并把支持徐州矿区转型转移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这为徐州矿区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煤炭生产开发资源匮乏。江苏煤炭地质勘探程度很高,煤炭开发程度更高。徐州煤田-1000米以浅的赋煤区基本查清,符合建大、中矿井条件的已建井。-1200米以下段,第三次煤田预测与评价表明:煤层赋存较差,受岩浆岩的干扰破坏较重,构造较复杂,不具备建深井的基本地质条件,省内煤炭生产开发资源匮乏。
二是矿区环境治理压力大。江苏煤炭资源93%储藏在徐州地区,全省全部27处生产煤矿都集中在徐州地区,采煤造成地表塌陷,需搬迁的村庄多。由于徐州矿区地处平原,水位高,采煤塌陷地造成的损害严重,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复杂,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是安全生产压力大。(1)矿区开采基础条件对安全生产的压力加大。“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安全投入不断增加,安全生产总体上呈现相对平稳,趋于明显好转的态势。但受煤矿自身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隐患依然存在。高温热害、冲击地压、水害、煤与瓦斯突出等煤矿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煤系地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采条件相对较差。“三软”煤层占总储量的33%;煤层倾角25~45°的煤层占总储量的13.2%;薄煤层占33%。加之矿井衰老,开采深度深,目前已有6对矿井进入垂深1000m以下开采,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地温热害等煤矿自然灾害,目前在技术上还不能完全控制和认识,对安全生产威胁突出。(2)太原组、山西组煤层均受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害威胁。(3)煤矿开采技术研究欠缺对安全生产的压力加大,煤矿开采向深部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需要做大量的技术基础研究工作(深部巷道支护、降温技术、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与防治、矿井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等),缺少专业的研究队伍。(4)技术人才缺口增大。江苏地处发达地区,煤炭作为危险艰苦行业,吸引和留住人才难度大,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人才断层明显,煤炭开采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高层次人才不足等突出问题。
二、江苏省“十二五”煤炭生产监管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调整煤炭开发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稳定省内煤炭产量;着力加快煤炭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省外煤炭基地建设,实现煤炭主业战略转移目标;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着力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电力、煤化工等替代产业;支持发展煤矿装备、煤炭物流、矿业工程、地产置业四大关联产业;以产业发展生态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促进煤炭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科技攻关,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安全投入,提高安全发展保障水平。
(二)主要目标
1、煤炭产量。年均保持在2300万吨/年左右。
2、原煤入选量。到“十二五”末,全省原煤入选量2000万吨以上,入选率90%以上。新建和扩建选煤厂4处,新增选煤能力336万吨/年。
3、采掘机械化。到“十二五”末,全省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率分别达到100%;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0%;小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0%;全省9处煤矿建成更高层次安全高效煤矿,安全高效煤矿产量煤炭产量比重70%左右。
4、安全生产。“十二五”期间,全省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年均0.3以下,杜绝一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煤矿地面生产建设单位杜绝人身伤亡事故。煤矿新职业病发病数量每年控制200人以下。
5、企业规模。“十二五”末,建成年煤炭生产规模5000万吨以上(徐州矿务集团公司)1家。
6、资源综合利用。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矿井新产生的煤矸石将完全被利用,并消灭现有的煤矸石山;灰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75%以上;矿井瓦斯预计涌出量6000万立方米以上, 瓦斯抽采量1500万立方米以上,瓦斯利用量800万立方米以上。
7、矿区治理。到“十二五”后期,矿区工业污染状况显著减轻,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矿区新稳沉的采煤塌陷地随时按规定办理征地手续;矿井水平均利用率达75%;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率达到100%;煤矿企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率100%。
8、职工队伍。“十二五”期间,全省煤矿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101000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49000人。到“十二五”末期,职工收入、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三)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2、推进转移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省外煤炭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实现全省煤炭工业人员、技术、装备、管理平稳转移,增强煤炭安全供应保障程度。加强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建设大型煤炭转化基地,构建煤化工产业链,向社会提供洁净能源和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
3、实施“科教兴煤”,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技创新的力度。重点围绕地温治理、瓦斯防治、深部支护、冲击地压防治、防治水、非煤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组织科研攻关,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着力培育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稳定煤炭生产、发展非煤产业,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吸引国内外的技术及资金,广泛吸收优秀科技成果和高水平科技人才,注重产、学、研结合和国际人才交流。徐州矿务集团公司2015年建成以院士工作站为主的高效技术创新体系。
4、加强安全管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煤矿领导下井带班等制度,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继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继续加大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防治,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同时建设瓦斯抽采及瓦斯发电设施,强力推进“先抽后采”。所有矿井完成“一通三防”工程补套。矿井全部装备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培训,健全安全培训体系,形成矿井、公司、主管部门培训等多级培训网络,进一步提高实物教学基地建设步伐,注重职工操作技能的培训,抓好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认证工作。
5、坚持综合治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完善徐州矿区三个循环经济园区的产业链。加快煤矸石低热值燃料电厂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在矿井附近规划建设煤矸石砖厂,积极利用煤矸石回填复垦。加强矿井水综合利用,经处理作为生产用水和生活非饮用水。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广地热利用经验,利用地热取代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