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2011年煤电油气迎峰度冬

2011年天津市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2/04/23
来源:运行局
[ 打印 ]
     

一、2011年采暖季实际供气及同比情况

2011年天津市的用气结构,工业,商业、民用分别占总用气量的61.5%、20.5%、15.2%。2011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热电厂改燃及部分燃煤锅炉房改燃等采暖用户,致使冬季随气温变化,用气负荷波动加大,调峰气量大幅增加。随着天津市煤改燃项目的实施,2012冬季的供气形势将更加严峻。

2011年11月15日2012年3月15日合计供气6.07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5.52亿立方米)增长10.02%。其中,陕北气供 5.24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4.26亿立方米)增长23.29%;大港气供 3722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5230万立方米)减少28.83%;渤西气供 4586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7408万立方米)减少38.09%。高峰月(2012年2月)日均用气525万立方米,比去年高峰月日均用气(500万立方米)增加25万立方米;高峰日(2012年2月7日)用气591万立方米,比去年高峰日用气(551万立方米)增加40万立方米。具体来看:

1、2011年冬季用气量增长幅度10.02%,增幅较大。

2、今冬气温特点是前高后低,导致11月、12月用气量增幅较小,约4—6%;1月份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与去年基本持平;2012年2月、3月用气量大幅增加,约2030%。

3、中海油渤西气受客观因素影响,供气量大幅减少。

4、虽然上游在2011年12月5日-20日、2月4日-12日、3月2日-8日相继出现了三次设备故障,我们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并经多方努力,基本保证了燃气供应,基本未大面积“压工保民”。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1年因气温较预测的偏高,对保冬季供气工作应该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随着2011年12月5日至20日、2月初、3月初上游相继发生三次设备故障,导致华北地区供气形势异常的紧张,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各级领导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争取气源指标,由陕北气、大港气、渤西气三个气源相互补充,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度过了难关;

2、在各级调度管网运行单位的通力配合下,我们及时启动了保冬季供气应急预案;

3、对少数工业用户采取了适当减少用气量的措施;

4、各级调度运营人员做到了精心组织,科学预测,合理调配,加班加点,严防死守。

三、问题和建议

1、调峰能力不足。2011年第一热电厂改燃、和平区两座燃煤锅炉房改燃以及部分其他用户用气,造成了供气的峰谷比明显加大,日最高峰谷差达到70万方,已超过我市的调峰能力,造成管网压力波动加大,再加上我市没有大型的储气设施,调峰能力明显不足。随着2012年我市改燃力度的加大,当前完成18座锅炉房改燃任务,需要新增0.82亿立方米,调峰能力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2012年日调峰气量应达到100万立方米以上。

2、随着京津冀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末我市460多台燃煤锅炉改燃工作的完成,以及大型燃气电厂的相继投产,届时我市用气量将达到100亿立方米/年以上,供气的峰谷比将呈数倍的增加,调峰能力不足必将对今后我市的安全稳定供气造成严重的威胁。

3、天津作为京津冀环保战略的重要环节,降低煤炭消费的前提是保障天然气的供应,为此,建议国家层面协调供气单位对天津的气源及调峰予以保障,并出台相关燃气发电电价及优惠气价政策。(天津市发改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