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是老气区,工、农、商、学、兵等各行各业均涉气,天然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用气时间早。四川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随着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四川开展大规模的找油找气工程,省内先后规划建设了川化、泸天化、川天华等一批大型天然气化工项目,开始了四川现代天然气规模利用。二是普及程度高。目前,天然气已经渗透到四川社会生活各领域,成为四川省人民生活改善、社会进步和稳定、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根据省统计局资料显示:在全省65个物质生产部门中有52个部门使用天然气,在26个非物质生产部门中有22个部门使用天然气,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有18个市(州)120个县(市、区)用气。三是需求增长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四川天然气利用市场庞大,且需求增长十分迅猛。2011年四川天然气终端用户已逾万家,天然气在四川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16%左右。市场快速发展、需求增长迅猛的主要原因有五:第一,国家环保和四川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大省政策要求,第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鼓励用气措施刺激,第三,近年来四川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第四,城镇化进程加速强力促进,第五,“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市场快速发展导致全省天然气需求增长持续旺盛。据初步预测,2011—2015年,四川天然气需求量达到350—380亿立方米。四是供需缺口大。需求的持续大幅增长导致四川天然气供应异常紧张,供需缺口逐年增大。2005—2010年,四川省天然气供应缺口分别为5、7、12、15、30和40亿立方米。2011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GDP)超2.1万亿元,同比增长24.4%,全年实际用气增长仅5.86%,现有用户天然气供需缺口达到45亿立方米以上,日缺口超过1200万立方米,天然气供应空前紧张。
2011年迎峰度冬期间通过采取多项措施,有效保障了四川天然气的平稳供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启动预案
每年冬春季节低温期即民用气高峰期,我省均及时启动《四川省天然气供应应急预案》,积极协调中石油、中石化在川三公司,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先安全后生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实施天然气供应。2011—2012冬春季节,全省各城市燃气公司共执行应急预案(红、橙、黄等级)70余天。
(二)同步检修
每年上半年,我委主动协调供气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输气干线、脱硫厂检修和用户配合同步检修方案,将输气干线和脱硫厂检修全部安排在冬季前进行,确保冬季低温期天然气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移峰填谷
分阶段、分用户类型进行供应保障。春季,保障重点工业企业用气,努力完成经济“开门红”任务;分期分批开始向化肥企业供气,确保春耕用肥需要。冬春季节低温期,全力保障民生(居民、学校等)、社会稳定(CNG加气站、商场、医院等社会公用事业)和重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等),移峰填谷,错峰用气,科学运行。
(四)有保有压
由于四川天然气供应缺口巨大,在采取上述措施尚不能完全实现全省天然气供应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我委主动商三公司,按照“有保有压,确保重点”原则,制定临时压减气量方案,努力保障民生、稳定和重点。
(五)临时措施
在特别困难时期,在部分地区采取临时性措施。比如,在省会成都市,从2010年10月底起,在中心城区三环路内实行7:00—21:00时为公交车、出租车专用加气时段措施。同时,指定城区15座CNG加气站24小时为公交车、出租车专用加气站。在气温回升、供气压力恢复正常后,成都市能源办以发布公告的形式取消专用加气时段和专用加气站措施。去年冬季最困难时段,成都市能源管理办公室采取向每辆出租车每天补助100元的措施,鼓励出租车加油,减少CNG加气站天然气用量。
(四川省经信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