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济南召开2011年全国天然气工作会议,对2011年冬季及2012年春季天然气供需形势及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并部署迎峰度冬各项工作。会后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有效地保障了天然气稳定供应。
一、 采暖季运行基本情况
2011年-2012年采暖季,北京市平均气温较去年偏低,但未遭遇连续雨雪寒流和暴雪等灾害天气,截至3月15日采暖季总用气量约58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52亿增加约6亿立方米。主要原因是2012年2月份以来气温与2011年同期相比较低,此外东南燃气热电中心投产运行,天然气使用较去年同期增加约6亿立方米。
高峰日用气量与2011年持平。主要原因是采暖季未出现连续低温天气或雨雪天气,2011-2012年度温度波动相对平稳,且未出现持续性阶梯式降温天气。
二、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采暖季初,为应对特大灾害性低温天气发生的可能,保障首都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全市各相关部门与中石油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多种运行机制,运用各项管理措施,保障天然气供需平衡,保证本市采暖季用气安全。
一是建立健全北京市热、电、气联调联供机制。基于北京市热、电、气调度系统现有的调度体系和技术设备,研究北京市热、电、气联调联供机制管理的技术与手段,对城市的能源安全保证及高效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起开展项目研究,2010年12月“北京市热电气联调联供监控平台”正式投入试运行,经过2010-2011年采暖季的实际运行后,2011年对系统进行了完善。
二是落实节能节气政策。一抓节能技术改造,实施既有建筑节能、分户热计量、老旧供热管网、锅炉房供热系统等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燃气综合利用效率;二抓限量控制,控公建用气,限大用户用气,结合用户特点,明确拟采取限量措施的单位明细表,建立大型用户用气负荷指标控制体系,抑制不合理需求;三抓监督检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舆论宣传,推行“低保高控”,控制公共建筑室温不超标,节假日和休息日期间低温运行,削减天然气高峰用量,促进节约用气。
三是建立远程监控机制,应用远程监控技术。自2009年起分批对大型采暖锅炉、公建、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非居民用户安装远程监控计量装置,加快建设大型用户能耗监测系统。
四是稳步推进物联网建设。根据北京市物联网规划,在城市运行管理领域,将燃气管网建设信息接入物联网,进而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
五是需求预测向精细化发展。结合《非民用远程计量数据监控系统》,分析各类用户不同供应时段的用气规律,掌握不同用户负荷状况,提高燃气负荷的预测精度。
(北京市发改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