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基础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最长远的保障。近几年,赤壁市年均造林5万亩,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林业发展势头迅猛。根据调查发现,赤壁林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林业现状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辖17个乡镇(办、场)153个村,总人口52万。201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8.2亿元,农民人纯收入8449元。现有林地面积258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41.6%,林木绿化率45.7%,活立木总蓄积261.8万立方米,立竹6935万株,
二、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人工纯林太多,林种结构需要调整。
由于人工纯林培育和采伐利用技术比混交林简单,目的树种产量较混交林高,施工作业较容易,便于集约管理,随着近年来退耕还林、长防林、血防林、低产林改造等工程的相继实施,以杉木、杨树、酸枣等为主的人工纯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据调查统计,赤壁市现有纯林面积62万亩。而人工纯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抗逆性和抗病性较差,其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也比混交林差,这些问题困扰着森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2、科技含量较低,林产品利用率有待提高。
林农主要依靠传统方式经营,管理较粗放,缺乏长期经营规划。林产品主要以初加工为主,利用率较低,产品质量不高,缺少吸引力,所占市场份额较少,没有真正形成“树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的良好格局。
3、缺乏市场研究,产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因为没有专门机构收集市场信息,没有研究与开拓市场的人、财力量,赤壁市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加工业在大市场中摸爬滚打,缺乏强有力的市场指导,从而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现有林产品加工厂,绝大部分是临时建几间简易厂房,点多面广,布局不合理,低层次重复,粗放性扩张现象较严重,没有长远发展规划。
4、缺少资金支持,林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赤壁市林业产业投入主要以民间资本和个体资金为主,投入资金有限,经营过程税费负担过重,导致林产工业无法技改,市场竞争力弱,有的企业甚至无法正常生产,严重地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而现在不少银行和信用社只注重眼前效益,对资金周转周期长、短期见效不明显的林业,总是找出种种理由拒绝贷款,影响了林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投资后劲不足,甚至存在负债经营的现象。目前活立木市场尚未形成,金融机构不允许林木作为资产进行抵押,即使允许以森林资产做抵押物,但要求对抵押物进行保险,而保险公司又不愿意受理,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林业投资主体的借贷能力。
三、林业发展的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调整林种结构。
在以后林业生产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设计,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安排造林任务,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大力提高造林质量和绿化档次,实施森林进村、森林进城工程。减少营造纯林面积,提倡营造混交林,大力推广经济林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引进和培育花卉苗木新、特、优、名、稀品种。
2、推广林业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林业技术宣传工作,强调科技对林业生产的重要性,鼓励林农接受和采用新技术。一是制定科技计划,组织推广一批适用性强,覆盖面宽,见效快的科技项目;二是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林场、示范村、示范户;三是继续做好科技普及工作,坚持做好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林业科技的认识;四是鼓励技术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将技术创新迅速地转化成生产力,增加林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优质本地品牌。
3、加强政策引导,建立长效机制。
由政府组织专门机构,收集林业市场和产业发展信息,给予政策引导和市场指导。在经营项目上,要引导林业经营者既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业,又搞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林业,并加大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经营规模上,引导他们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度经营,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在经营方式上,引导他们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一家一户经营向联合经营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可根据市场行情测算,按照农业收入与林业收入差距进行补贴,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4、扶持龙头企业,健全投融资机制。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林业大户,大力发展公司+农户、企业(个人)横向联合、林业部门与企业(个人)合资合作等经营模式,扶持林果产品加工,增强市场对林产品的吸纳能力,解除林业经营者的后顾之忧。建议金融部门克服经济效益短视行为,加大对林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放宽贷款条件、担保条件、抵押条件,允许林业经营者以土地使用权、活立木资产作为抵押。鼓励商业银行向林业投资者开展信贷业务,尽可能提供长周期、低利息的贷款。逐步建立林业财产保险机制,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银行发放林业贷款的信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咸宁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