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全县版图面积2398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个办事处,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577个行政村,人口100.3万。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64.59万亩,有林地面积124.42万亩,林木总蓄积量322.89万m3,森林覆盖率38.16%,绿化率41.29%。2007年以来,全县启动推进了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先后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县”、 “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一是明晰了山林权属,落实了经营主体。全县除有林权纠纷的部分集体山林外,其他山林都明晰了山林权属。全县集体山林面积128万亩,已确权核发林权证128万亩,完成100%。其中均山到户面积10.4万亩,联户流转经营面积6.52万亩,集体股份经营面积17.39万亩,大户流转经营面积57.42万亩,公司流转经营面积36.15万亩。全县共发放林权证3.35万本,发证户数3.05万户。
二是减轻了林业税费,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自林改开始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减少林业“两金”的改革政策,每立方米削减40元。全县按每年平均4万立方米的采伐量计算,每年林农、村集体直接增加收入160万元,林改5年以来,林农、村集体直接增收800万元。
三是提升了山林价值,激发了社会建设林业的热情。由于放活了经营、减轻了税费,经营林业利润大增,社会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的荒山没人要,林改后公司、大户、业主抢着要。至目前为止,以燕加隆公司、凯迪公司为主的大公司共在我县流转林地36.15万亩,其他业主、大户流转林地17万亩(如湖北超强林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包林地14.2万亩,湖北山天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承包林地2.4万亩),燕加隆公司流转林地29万亩后,以低产林改造为契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基地,累计投入5000万元,人工营造湿地松林10万亩。广东老板陈康在漕河镇翁门村取得630亩林地使用权后,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鄂东一流的花卉、苗木盆景园,并引进梅花鹿驯养取得成功。地上林木生长旺盛,林下养殖同步进行,横车镇火炉铺村民董以良承包900亩荒山后,一边投入建设经济林基地,一边投入建成蕲春最大的土鸡养殖场开展林下养殖,如今板栗、杨树生长良好,林下养鸡5万只,年创效益1000万元。湖北超强林业有限公司、湖北山天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取得林地经营权后,一手抓管护,一手抓改造,近两年,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了5万亩油茶生产基地,今冬又高标准整地1.5万亩,明春就可以栽上优质的油茶苗木,可以说,一个广纳财源,全民参与投资林业,建设大生态的热潮在我县蔚然形成,与此同时,全县各地还兴建了三江、鄂人谷、养鹿场等一批风格各具生态农庄,三江生态农庄去年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称号,通过林地规范流转,村集体每年获得林地流转收入在1500万元以上。
四是规范了资源流转,保护了林农的利益。我县于2010年5月在全市率先建立的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负责收集、公布各种森林资源的价格信息,组织资源资产评估、资源拍卖,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林农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交易信息,有了便捷的交易平台,促进了公平、公正交易,改变了过去因信息不对称,造成林农贱卖森林资源的现象,保护了林农利益。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4月公布了《蕲春县林业产权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对林业产权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了进一步的明确。2010年7月,我县第一批共7宗集体林木采伐权拍卖成功,最后成交价均超起拍价10%以上。
五是各项配套改革正在有序推进。林改以来,我县先后组建成立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以及林业服务窗口,并依法开展了勘测、交易、评估工作,交易林地68宗,成交金额2740多万元,规范了林地流转;全县各地引导林农组建了油茶、水果、药材等民间林业协会,参加农户1万多户,促进了林业基础设施和山林管护、利用;林权证抵押贷款打开了局面,我县信用联社、中国银行蕲春支行、中国农业银行蕲春支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开设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至目前为止,全县已实施抵押贷款林地面积24999.4亩,贷款金额2040万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湖北省蕲春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