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是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多年来由于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重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拜泉县实施了以工代赈林业示范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省发改委相关处的领导多次前来拜泉调研,进行现场办公,科学确定项目,制定工作方案,把拜泉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搞好以工代赈林业示范工程。经过9年的发展,林业示范工程的效益十分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以工代赈林业示范项目基本情况
拜泉县林业示范项目是2003年7月24日,由原黑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黑计赈字[2003]764号文件正式下达了投资计划,项目总投资33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80万元,省投资28万元,市县投资2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1、营造生态示范林4000亩,其中,营造樟子松纯林2580亩,樟、落混交林1420亩。该项目工程位于龙泉镇、新生乡、兴国乡、时中乡、兴华乡、华光乡6个乡镇。2、建设两处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规模为300亩,打机电井2眼,购置喷灌设备2套,建井房2座,建蓄水池2个。建成生产后的两苗圃经过9年的滚动发展面积变为450亩,其中新生乡卫东苗圃仍为150亩,2011年种植苗木情况是:1、小乘黑面积80亩90万株;2、樟子松容器苗30亩30万株;3、樟子松播种苗20亩305万株;4、樟子松大苗10亩0.5万株;5、榶槭5亩1.2万株;6、花树5亩0.55万株。龙泉镇苗圃由15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亩,2011年种植苗木情况是:1、小乘黑面积166亩194万株;2、樟子松容器苗50亩50万株;3、樟子松播种苗50亩750万株;4、樟子松大苗20亩1万株;5、榶槭4亩1万株;6、花树10亩1万株。
二、项目运行机制
项目运行后的管理机制是:第一,苗圃运行管理机制。项目建设初期为土地入股,后因农民受苗木市场的影响波动大,为消除贫困户的疑虑,确保农民的土地既得利益,改为每年以土地承包的形式参加项目建设。第二,示范林运行管理机制。在示范林管理过程中,前三年承包户有权利用林间空地进行林粮间作,经济收入全部归承包户所有。2006年后示范林为集体管理。
三、项目实施成效
项目运行机制的科学合理,切实保障了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持续稳定地发挥了扶贫、生态、社会和经济四大效益。
一是扶贫效益日益彰显。建设示范林4000亩,使23个村屯,1300多农户,其中贫困户630户,近4000人口受益,在项目实施中参加造林劳动直接获报酬50万元。前三年承包户利用林间空地进行林粮间作,共获经济收入240万元,人均收入600元。2006年后由集体经营,现在全部是优质苗木,预计实现收入9870万元。其中:1、樟子松林2580亩,价值7740万元;2、樟、落混交林1420亩,价值2130万元。苗圃的扶贫效益有三个途径:第一,贫困户土地承包收入。9年间有60农户建设苗圃获土地承包费123.5万元,其中龙泉苗圃有40户获承包费74万元,新生卫东苗圃有20户获承包费49.5万元。第二,贫困户参加苗圃建设收入。两个苗圃9年间累计用农民工400万元,有176名项目区农民受益。其中龙泉苗圃累计共用工260万元,有100名项目区农民获利。新生卫东苗圃累计用工140万元,有76名项目区农民受益。第三,辐射苗圃周边农民自办苗圃参加苗木生产。两个苗圃辐射周边89个农户种植苗木520亩,其中新生乡散种苗木58户300亩,龙泉镇农户散种苗木31户220亩。由两个示范苗圃低于市场价20%提供苗木扶持农户散种苗木,几年来两个苗圃累计让利30万元提供苗木。两个乡镇的农户自办苗圃每年纯收入260万元,其中龙泉苗农户散种苗木年纯收入110万元,新生乡农户散种苗木年纯收入150万元。同时这些农户无论是常年在苗圃生产的,还是做零工的以及自办苗圃的农民都不耽误从事农业生产和冬季、农忙时外出务工。苗圃具体效益情况以龙泉苗圃为例:
第一,贫困户土地承包收入。由建设初期的市场土地承包最高价120元,苗木繁育基地每亩承包费300元,现在市场土地承包最高价达到了200元,而苗木繁育基地每亩承包费500元(同时每个土地农户还享受国家粮食补贴),建设初期承包20户贫困农民的土地,平均每户7.5亩,土地户均年收入2250元(普通同亩数土地的农户年纯收入1125元),使土地户均多增收1125元。现在经过滚动发展后,苗圃面积由建设初期的150亩扩展到300亩,土地承包扩大到40户,户均仍为7.5亩,户均年收入3750元(普通同亩数土地农户年纯收入1850元),使土地户均多增收1900元,9年来有40农户获苗圃承包费74万元。
第二,贫困户参加苗圃建设收入。苗圃建设初期,年用工15万元,用固定特困户10人,年工资5万元,每个特困户年收入5000元。用贫困户40人做零工,年收入2500元,现在苗圃扩展到300亩后,年用工80万元,用固定农民20人,年工资20万元,人均收入1万元,用项目区农工80人做零工,人均年工资7500元。从2003年到2011年9年间累计共用工260万元,有100名项目区农民获利。
第三,辐射苗圃周边农民自办苗圃参加苗木生产。苗圃的成功建设和可观的经济的效益,使龙泉镇苗圃周围的31个农户利用自己的承包田、庭院自办起家庭苗圃共计220亩,由苗圃低于市场价优先供给这些自办苗圃的农民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累计让利12万优质种苗扶持农户自办苗圃。该镇的农民自办苗圃每年纯收入110万元,户均收入3.5万元。
两个苗圃的成功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以工代赈的扶贫效益和项目建设的示范作用。以参加龙泉镇苗圃建设的龙泉镇群富村三组农民李志伟为例。2011年他有土地7.5亩被苗圃承包,每亩500元,获苗圃承包费3750元,他和爱人还有女儿三人同时在苗圃参加建设,获得工资3万元,仅苗圃收入就有3.375万元,而且他家还种植60亩年纯收入1.2万元,这样老李一家2011年纯收入4.575万元,9年来李志伟一家仅参加苗圃建设累计获得收入16.7万元,2011年投资15.8万元盖起了一座1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砖房,李志伟逢人就说这是苗圃给我盖的房啊!2003年以来龙泉镇群富村象李志伟参加苗圃建设获得收入盖新房的已有26户。龙泉镇卫星村农民阚方亚看到龙泉镇苗圃的可观效益后,2007年在自家承包地建起7亩地小型苗圃,由龙泉镇苗圃让利0.3万元提供优质苗木和技术指导。几年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年纯收入都在3.5万元左右。示范作用十分的显著。
二是生态效益日益彰显。目前,拜泉连续多年未发生风剥地,林网内已形成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气候。在近几年农业生产上呈现出周边大旱、拜泉小旱,周边小旱、拜泉无旱的喜人局面,我县获得了诸多殊荣,扩大了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经济效益日益彰显。龙泉镇苗圃和新生乡卫东苗圃从2005年至2011年七年间共产苗木2413万株,其中龙泉镇苗圃1542万株、新生乡卫东苗圃871万株。两个苗圃生产的苗木向外界提供种苗1600万株。其中龙泉镇1050万株,新生乡卫东苗圃550株。两个苗圃提供绿化苗木743万株,其中龙泉镇苗圃492万株,新生乡卫东苗圃251万株。苗木价值以樟子松为例,由2006年的每株1元提高到2011年的6元,七年间两个苗圃平均每年销售收入为338万元,其中龙泉镇苗圃销售收入为217万元,新生乡卫东苗圃销售收入为121万元。两个苗圃年纯效益为158万元,其中龙泉镇苗圃年纯效益为100万元,新生乡卫东苗圃年纯效益为58万元,几年来龙泉镇苗圃累计纯收入为600万元,新生乡卫东苗圃累计纯收入为348万元。
四是社会效益日益彰显。项目的有效实施,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两个苗圃建成后,利用林木资源变现除用苗圃自身发展外,大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龙泉镇利用林木资源变现430万元(其余的资金170万元用于苗木自身建设和镇政府其他事业开支):1、修建通村公路20公里(投入配套资金340万元),2、建起1个乡文化站(投入配套资金10万元),3、投资60万元建村文化活动室3座,4、投资20万元建屯文化中心户30户。新生乡利用林木资源变现213万元,1、修建通村公路9公里(投入配套资金153万元),2、建起1个乡文化站(投入配套资金10万元),3、投资40万元建村文化活动室2座、4、投资10万元建屯文化中心户15户。
四、几点启示
一是林业示范项目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途径之一。以贫困群众积极参加林业示范苗圃建设、用贫困农户土地支持林业示范苗圃建设,通过林业示范苗圃辐射作用引导农民建设家庭苗圃,实现了以工代赈“一举三赢”的功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项目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使他们摆脱了贫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是林业示范项目通过输血使集体经济变成了造血功能。林业示范项目通过前期“输血”投入资金购置机电井、井房、蓄水池等基础设施,经过两个苗圃所在乡镇政府的精心组织实施,现已建设功能齐全、品种多样、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苗木繁育基地,年纯收入158万元,不但早已收回成本,而且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当地建设成了一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发展交通、文化、卫生、广电等社会事业,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还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保障,如龙泉镇苗圃由150亩通过自身造血发展为300亩,实现了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三是林业示范苗圃建设为当地提供优质苗木。2006年前,由于拜泉县本地优良苗源供应不足,用苗单位在省内外急购大量苗木应急,造成苗木品种混杂,不能适地适树,合理栽培。同时,由于各地苗圃所用苗木种源不同,用苗单位调入的苗木种源复杂,品种差异较大,适应性、抗逆性差,致使造林成活率大幅下降,出现年年植树不见苗的现象。每年都要损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两个林业示范苗圃建成后,初步改善了这种状况,建成后累计提供优质种苗1600万株,年均320万株,而我县现在每年植树需苗木1600万株,仅占20%,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黑龙江省拜泉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