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时间,江宁的山更绿了,天更蓝了,街道洁净了,空气清新了,河水清澈了;江宁最适宜人居的城乡环境,江宁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愉悦的精神享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欣赏和向往。
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江宁,生态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环境进一步优化,展现出现代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的崭新姿态。
生态农业建设形成区域特色
3年多来,江宁区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目前已达80多万亩,大量使用生态有机肥、高效缓释肥和作物专用肥,化肥施用强度已从2005年的每公顷247公斤下降到240.4公斤。江宁区积极推进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了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水产养殖等支柱产业,横溪西瓜、梅花鹿茸、湖熟板鸭、天阕绿茶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市场上产生了“品牌+绿标”效应。目前,全区已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6个,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9个、绿色食品64个、有机食品4个,“三品”种植面积已达73.69万亩,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8.3%。
生态林业建设打开绿色通道
创建生态区以来,江宁区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沿江(河)防护林工程、商品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林带绿化工程、城镇增绿工程、村庄绿化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人居森林工程,构建了以绿化景观带、大型绿地、中小花园广场、绿色廊道为主的绿色空间体系。近年来,全区共完成造林造绿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5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9平方米。同时,江宁区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近几年,江宁区先后关闭采石企业173家,其中98个宕口实现了自然复绿,46个宕口通过平台复绿、刻槽复绿、立面挂网复绿等方式复垦,人工生态修复面积已达146万平方米。2005年以来,江宁区先后荣获市“绿色南京”建设先进集体、市“绿化先进单位”、省“绿化造林先进区”等称号。
生态旅游建设展示水乡风情
围绕建设接受南京辐射的 “后花园”,江宁区积极实施了“生态大旅游”战略。主动接轨城市,积极融入城市,加大开发力度,完善配套设施。目前,江宁区已建成了牛首山国家森林公园、万亩竹海公园、青龙湖人居森林公园、长江新济洲湿地保护区、牛首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保护与科研基地,形成了生态旅游“二圈三带”,即以汤山景区、牛首山景区、方山景区为主的近郊文化旅游圈,以银杏湖、南山湖、甘泉湖度假区为主的远郊度假旅游圈,以宁丹路沿线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瓜果品尝、花卉观赏特色农业旅游带,依托江宁开发区、大学城教育功能区开发的科教旅游带,依托淳化的奶牛养殖场、湖熟文化之乡及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开发的宁杭路绿色农牧业观光旅游带。
生态工业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在生态区建设中,江宁区2个开发区编制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加快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变,江宁开发区通过了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考核验收。江宁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清洁生产,对节能降耗、废物再利用的项目和产品给予税收优惠;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的,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目前,江宁区电力、水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涌现出了生活污染发电、垃圾沼气发电、垃圾沼气供热、粉煤灰及工业废渣配料生产水泥等循环经济典型。南京锗厂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南京三龙水泥集团等35家企业完成了循环经济试点,15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
生态城镇建设形成园林框架
江宁区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加快生态城镇建设。目前,江宁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管理日益规范,现代化的城市规模、园林式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区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围绕与南京主城进行无缝对接,江宁区按照“一核三元”布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充分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鲜明个性。江宁区开展了以保洁、拆违、治乱、整新、增亮、添绿为重点内容的专项整治,提升城市形象。围绕新农村建设,江宁区通过连续多年来基本农田建设、水利水保工程、中低产田改造、乡村公路建设等,夯实了农业设施基础,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住有和谐环境、看有惹眼亮点、管有民主氛围的新型农村。
“碧水、蓝天、宁静”工程彰显实效
3年多来,江宁区通过城镇污水处理、污染企业治理、排污管口取缔、河道疏浚清淤、沿岸垃圾清理,以及限制过度养殖和整治水上交通等综合措施,改善了城市功能区水环境质量。目前,全区主要水体5个监控断面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达标率为100%;制定并颁布了较为完善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应急预案和水源地保护规定,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并立标确界、专人看护,全区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水质达标率为100%;下大力气整治电厂烟气污染、工业废气污染、煤烟型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扬尘污染,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II类区标准;深入开展“生产活动噪声、建筑施工噪声、道路交通噪声”专项整治活动,着力解决噪声扰民的突出问题,全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江宁区充分发挥城市建成区的示范辐射效应,优化城乡建设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整治城乡环境,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3年多来,江宁区加快“污水处理网”建设,已启动建设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投运4座,另2座今年底前投运;建设15座街道集镇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投运12座,另有3座于今年底投运;建设15个村级处理设施,目前已经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3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00多公里,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30.6万吨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7%。江宁区加快“垃圾处理网”建设,大力推行城乡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街运转、区处理”一体化处理模式,建成垃圾中转站16座、垃圾房5500座,环卫设施和服务覆盖全区城乡。目前,国家环保示范项目南京水阁垃圾处理厂沼气发电、轿小山垃圾沼气供热项目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江宁区加快“区域供水网”建设,总投资21亿元、日供水90万吨的长江引水工程,目前已基本建成日供水45万吨的滨江水厂和3座增压泵站,基本实现长江供水辖区全覆盖。江宁区还加快了“集中供热网”建设,依托协鑫、新苏两个热电厂,推进集中供热主干管线建设,同时停运大小燃煤锅炉50多台,年节约标煤6万吨以上。
生态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3年多来,江宁区从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生态法制体系建设和产业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弘扬生态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江宁区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环保知识。几年来,江宁区在社区组织开展 “一颗心·拯救地球·公民节约行动”、“限制使用塑料袋,拒绝白色污染”等活动;在企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等活动;在学校组织环保知识竞赛、“我与环保”征文、环保志愿者、环保科技小发明等活动,让环保道德规范渗透到千家万户。江宁区通过绿色系列创建、推进生态区细胞工程建设,目前全区9个街道已通过全国环境优美街道验收,建成省级生态村37个,建成省、市级绿色学校54所,建成国家、省、市绿色社区64个,建成全国和省级绿色家庭13个,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生态细胞体系。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