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林业资源保护与建设

绍兴市重视发展森林休闲旅游产业

发布时间:2009/12/25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森林休闲旅游,是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构景元素,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的一种新兴休闲旅游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具有浓厚生态文化气息的森林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近年来,绍兴市进一步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因势利导加快发展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对于加快实现兴林富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绍兴市森林休闲旅游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产业规模已基本形成。迄今为止,全市建立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家,市级6家,经营面积30多万亩;省级自然保护(小)区14处,市级自然保护小区19处,面积16.9万亩;各类林业休闲观光园44家,其中省级17家,经营面积达8.5万亩;2008共接待游客128万人次,实现产值8.3亿元,分别占林业总产值、林业三产产值5.6%、23.7%,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地文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格局。同时,围绕森林休闲旅游这一主导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发展的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加之景园艺、茶文化、竹文化等一系列相关衍生产业的延伸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产业规模。

二、发展模式丰富多样。全市森林休闲旅游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生态观光型、林果特色型、文化挖掘型、山村休闲型等多种森林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全面兴起。生态观光型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突出生态感知和景观欣赏,注重森林游憩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如嵊州市百丈飞瀑森林公园结合百丈飞瀑风景区综合开发而成,百丈峡中九条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林果特色型以当地特色林业基地为核心,突出农事体验、特色林产品观赏,注重观赏价值和参与体验功能的挖掘。如绍兴县平水镇同康村依托万亩毛竹笋示范园开发“绿林竹海”休闲观光区,让游客在领略竹海美景的同时,体味到别样的自然情趣。文化挖掘型以当地人文景观为优势,突出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挖掘。如位于市区近郊的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在充分利用兰亭文化、名人文化、书法艺术等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应势而建,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山村休闲型以当地文化、民俗风情和休闲娱乐融合为特点,突出浓厚的山野风情。如诸暨市沈家湾休闲山庄结合当地农耕文化开发山地烧烤、湖中垂钓、休闲品茗等休闲项目,让游客享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山村野趣。

三、带动功能充分发挥。一是促进了山区林农增收致富。森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林特产品、餐饮住宿、种养殖业、商业零售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林农增收渠道。如诸暨市近年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推进山区镇(乡)森林休闲旅游业发展,为广大林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游客的多重消费更是让当地林农实现了“零距离就业,不出户赚钱”。据初步统计,诸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30家森林休闲旅游景点中,吃上“旅游饭”的农户达上万户,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生态产业实现绿色致富的良好氛围正在日渐形成。二是培育了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如绍兴县王坛镇东村,依托青梅基地建设“香雪梅海”观光园,在开发青梅观光的同时,积极发展“农家乐”特色餐饮服务和林产品销售业。今年一季度,该村共接待游客8.5万人,实现餐饮服务和农副产品销售145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构筑了城乡交流互动纽带。森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顺应了城乡社会融合的发展需求,在城市消费群体走进山林、亲近自然、享受山水风光的同时,也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和生活方式融入了山村,促进山村生态意识、市场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四、功能服务积极转变。一是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绍兴市大多森林休闲旅游业已经具备观光休闲、餐饮娱乐、农事体验、民俗教育等综合服务功能,有的还可提供度假和会务等服务,在单一景点服务的基础上,正向着提供延伸服务、综合服务的方向迈进。二是间接感知向直接体验转变。随着以鲜果采摘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体验游的日渐兴起,森林休闲旅游带给消费者的冲击力开始由原先的视觉感知向亲身体验衍生转变,不仅使消费者欣赏了优美林森生态环境,而且切身感受了在山林中寻觅野趣的自然情趣。三是单纯营销向节会服务转变。近年来,为扩大绍兴市森林休闲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绍兴市各地积极推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开展一系列森林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如绍兴县稽东镇成功举办了“生态稽东·2008香榧旅游节”,进一步提高了“千年香榧林”的知名度。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绍兴市发展改革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