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宁城县南部的五化镇马营子村,绵延数十里的山谷间,一望无际的苹果林,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果香四溢。一位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指着刚刚下树的苹果说:“这就是宁城县培育推广的宁丰十号苹果,现在每斤买到2.2元。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因气候适宜、光照充足,经过生态治理后全部栽植了果树。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果树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苹果林,仅果树一项就为当地人均增收900多元。”而这只是宁城县十年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
昔日荒山秃岭,今日山丰林茂、果压枝头,今昔的鲜明对比,彰显了61万宁城人把荒山变绿、变富的伟大实践。
近年来,宁城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投资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组织实施生态建设与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有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不足55万亩增长到295万亩,增长了5.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45.8%,是建国时的9倍,覆盖率超过了全市、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已达550万立方米,林木总价值30亿元,相当于人均绿色储蓄5000元。生态建设的进步,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宁城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宁城县生态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宁城县委、政府制定的一套符合实际的建设思路和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
科学规划,构筑生态建设四大板块。2000年,宁城县委、政府提出“五年灭荒,十年实现山川秀美”和“建设山川秀美新农村,打造持续发展林产业”两个阶段性奋斗目标,按照“西封、东造、南经、北用”的建设格局,构筑四大生态建设板块:西部天然次生林区全部停止天然林采伐,实行封山育林;东部低山丘陵区进行以营造人工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南部浅山区发展以宁丰苹果、山杏为主的经济林;北部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
大胆探索,创新林业建设机制。自1999年开始,宁城县委、政府大力实施全民会战生态建设机制,规模治理,大干快上。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宁城县林业局又探索创新了机械造林整地建设机制,代替了生态建设的人海战术,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人工整地难得问题,加快了治理步伐,治理荒山荒沟造林绿化达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突出重点,打造生态精品工程。宁城县始终坚持“质量是林业工程的灵魂”的建设理念,以林业精品工程辐射带动全县生态建设发展,林业工程年年有新突破,年年有新亮点。十年来,先后打造出以八里罕老鹰山、存金沟凤凰岭、忙农青龙山等为代表的一批乡镇生态治理精品工程,以汐子镇千亩高标准文冠果能源林、南三乡干河套机械造林、甸子小黑石丛家沟流域千亩荒山造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造林精品工程。
因地制宜,建设持续发展的林产业。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建设,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优化林果产业结构为重点,围绕果品、山杏、速生丰产林为产业发展,以五化为主的优质宁丰苹果、以小城子为主的优质山杏林和以汐子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三大基地建设成效卓然。到2008年底,全县“两杏一果”基地已增长到70万亩,速生丰产林增长到8万亩。林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事林业相关产业的农户越来越多,林果、林木已成为全县三分之一以上农民的支柱产业。全县年产水果700万公斤,杏核650万公斤,林木种子20万公斤,药材、蘑菇等林副产品50万公斤,有效增加了山丘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内蒙古赤峰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