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有计划地对过成熟及残次农防林进行更新改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强化了林地的防护功能,更显现出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农防林面积已达100万亩,80%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
市场化运作,为林地更新改造注入强劲动力。在农防林改造过程中,通辽市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群众投资农防林改造,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原来由集体经营的过成熟及残次农防林采取“先卖后造”、“先造后卖”和“边造边卖”等办法,实行统一规划、公开拍卖、分户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和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开鲁县建华镇采取直接拍卖树坑的方式,由承包户自行栽植,每个树坑最高售价达32.8元。通过搞活机制,该镇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一次性落实到户,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步到位。
建立抵押金机制,为林地更新改造提供有效保障。为确保农防林不流失,通辽市建立农防林更新改造抵押保障金机制,在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前,根据改造林分类及林木生长状况,按每株2元或每亩200——500元的标准,收取更新改造抵押保障金,并进行专户储存,由各旗县市区纪检委、审计部门共同监督、管理,待更新改造完成、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及时将抵押金返还承包经营者。对于造林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限期进行补植补造;逾期还不能达到要求的,将利用收取的抵押金雇用专业造林队伍进行补植补造,从而保证了农防林采得下、造得上、不流失。
集约化经营,确保农防林更新改造质量。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通辽市注重科学规划、科学经营,明确提出用速生丰产林的理念来经营农防林,在林木品种的选择、整地方法及经营管理方式上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选用抗逆性强、速生的优良杨树品种,并加强对新改造农防林的抚育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浇水,积极推广林农、林经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好林地资源,大大提高了农防林的改造质量及林地综合效益。
发展了产业,提高了生态效益。随着农防林改造的不断深入,木材加工、伐根烧炭和林下经济开发等产业也随之兴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逐步形成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格局,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开鲁县坤都岭镇在改造后的农防林带间作花生、红干椒、万寿菊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每亩年收益达1200元;科左中旗东苏林场利用改造后废弃的伐根烧炭,平均每个伐根烧炭后可获净利润24元。通过农田防护林改造,将林地承包到户,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实现了农牧民近期经济利益与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的协调发展。
富了林农,壮大了集体经济。林农承包林地后,通过开展林下间作和林间养殖业,两年后就可收回成本。改造后的农防林进入采伐期后,每亩林木蓄积可达15——20立方米,木材直接经济效益可达每亩1万元左右。既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又促进了林木生长量和蓄积量的双增长。而集体通过拍卖农防林,不仅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而且也确保了集体经济的壮大。通过拍卖农防林,集体收入近2亿元。开鲁县建华镇通过更新改造98条农防林,栽树5万株,拍卖75万元,扣除造林费用,集体共获利50万元。而集体所得收入又投入到村屯的街道绿化、修路以及防沙治沙等集体公益事业中去,实现了提取“绿色银行”现金反哺到生态中去,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内蒙古通辽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