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林业资源保护与建设

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积极构建“三网”工程

发布时间:2009/07/08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以林为首调产业综合配套促增收

初夏时节,走进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只见公路两旁、河沟两侧,一排排树林郁郁葱葱,满眼翠绿;一片片果园里,勤劳的果农正在忙着为新结果的苹果和梨进行套袋;一方方农田中,辛勤的棉农正在忙着分苗、施肥,到处呈现出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去年以来,我市义和镇大力实施“三网”绿化示范工程,整合多种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绘就了一幅农村发展的新画卷。

根据全市“三网”绿化工程建设新要求,河口区在义和镇规划建设了4万亩“三网”绿化示范区。该区东起沾利河,西至义太支渠,南至宝二村北,北至滨孤路旧址,总控制面积近4万亩,涉及村庄18个。工程总投资680万元,动用土方180万方,新增林地4000亩。在示范区建设中,该镇按照“以林为首调产业,综合配套促增收”的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力打造具有黄河口特色的“三网”绿化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和产业调整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内树木总量已达110万株树木成活率在95%以上。

坚持科学规划布局,构建高层次综合绿化区。借助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该镇综合道路、水系、产业、村庄等多种因素,依托项目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灌排条件,形成了《义和镇四万亩“三网”绿化示范区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建成了“七纵十横”绿化大框架;在区域内部,成功探索出“大林带,小网格”布局模式;在优质土壤区,遵照群众意愿和种植传统,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种植业;在项目区的13个重点村庄,积极推进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目前,该区域已拥有路域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果品基地、经济片林以及村庄绿化、庭院绿化等多种绿化形式,形成了绿化模式齐全、多种产业集聚、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产业区。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改善产业发展条件。采取“大林带,小网格”规划布局。按照50至100亩一个网格的标准布局农田林网,支、斗、农三级沟渠路两侧全部绿化,基本形成了密闭的网格状林带。实施“深挖沟,高抬田”改碱措施。形成“水自灌,碱能排”的灌排体系。利用项目区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合理设计渠道高程,新建专用引水硬化渠道43条62公里,覆盖了整个项目区,使大部分土地实现了自流灌溉,大大节省了用水成本;同时,加强排碱体系建设,适当加大排碱沟的密度,开挖排沟211公里,配套桥、涵、闸821座,有效提高了排碱能力。

  优化栽植管理方法,着力提高生态绿化成效。在苗木选育方面,引进美国竹柳、速生白蜡、107速生杨等适宜树种23万株,促进了树种多样化。在栽植方面,成立了12支专业队伍,有效保证了栽植质量。在灌溉方面,利用新建水渠,引水120万方,将林区内所有新栽树木大水漫灌两遍,有效保证了树木成活率。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取装设虫情测报灯,利用化学、生物及物理防治措施,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了林木生长。在林木管护方面,实行分类确权和经营管护,积极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对大面积的成片经济林,按照合法程序承包给专业林木公司,实行公司化经营;对涉及多村多户的路域、水系经济林,实行大户承包,合作社经营;对路域、水系绿化短期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由镇政府成立专业队伍实行物业式管护。

多业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林果业,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按照规划要求,鼓励引导群众在产业规划区域内栽植苹果、杏、梨等经济林,现已形成薄家村速生杨片林3000亩,梁家村苹果园2500亩、宝二村杏园等规模发展区。启动旅游业,发展观光农业。依托林区,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8000亩的“梁王休闲农业观光园”,预计每年吸引游客5万人,年收入200万元。优化种植业,调优产业结构。该镇采用林农间作等方式,在抓好传统农作物生产的同时,积极搞好林业产业发展,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山东省东营市发展改革委)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