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符合区域资源禀赋和条件的产业,产业选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选择既满足农民快速增收的迫切愿望,又与衢州市柯城区“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三大战略相一致,并能带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产业,是柯城区产业选择的重大课题。综合该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发展现状等因素,发展竹产业应该是符合柯城区实际的良好选择。
一、柯城区发展竹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柯城区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把竹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实施了竹林增效富民工程,加快竹产业的基地建设、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全力推进竹产业发展。目前,全区现有竹林面积10万亩,为全省43个超10万亩之一,居全市第5位。其中毛竹林8.4万亩,笋用小竹1.6万亩。2007年全区竹业总产值9748万元,其中竹加工产值8488万元。
(一)竹产业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区15个乡镇街道中的11个有竹林分布,总面积万亩以上乡镇3个,千亩以上乡镇5个。一是加大竹基地开发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筹措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示范户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降低了竹农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了竹林的抗旱能力和经营效益。二是加强科技教育培训力度。政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聘请省著名竹类专家教授到石梁、七里、九华实地指导,并举行专题讲座推广“测土施肥、开沟引鞭、蓄水灌溉”等技术。今年,在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省级竹子现代示范区项目,并结合实施了1个市级万亩高效竹林示范园区和15个市级示范基地。
(二)竹产品加工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区现有笋竹类加工企业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及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笋竹类加工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快对产业主体的培育。一是鼓励农户开展家庭初级加工,发展“一村一品”加工。积极引导并扶持有条件的经济主体和竹农积极参与竹木加工,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竹材加工村,如竹拉丝、竹胶模板两大主导产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二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竹产业的发展壮大。巨桑、富源、翠竹、林港等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分别争取到了省级贴息贷款、以奖代补和科技专业合作社项目。同时,帮助企业联结农户,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初级加工业的发展;再次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提高竹农组织化程度。柯城区现有15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今年新增的竹编专业合作社正在筹建中。
(三)以竹资源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把山区丰富的笋竹资源与农家乐休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把农家乐发展与培育笋竹特色产业和挖掘乡土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并着力在笋竹上做文章,推出如挖笋、竹林养鸡、竹林观光休闲等项目。
二、当前柯城区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可操作性不强,发展潜力没有充分挖掘。竹产业发展规划滞后,缺少科学的、可操作的产业发展长期规划,产业扶持政策没有跟上,发展方向和思路不够明确,发展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
(二)基地管理与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竹区道路建设滞后。竹区道路差、日常管理和采伐难、生产成本高已成为竹区的共性问题。二是竹区水利设施缺乏。干旱是影响竹笋产量和竹子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竹林配套水利设施是提高竹林效益的必要保证。三是技术推广面不宽,竹林总体效益不高。“三项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面不宽,全区10万亩竹林,只有1.4万亩示范基地推广应用“三项技术”,大部分竹林仍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笋竹产量低,生产效益总体不高。
(三)竹产品加工生产水平落后。总体上看,柯城区毛竹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简陋。全区23家竹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仅7家,多数靠消耗大量资源来获取微薄的利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人称“养蜂厂”。而一些好企业、好项目因得不到足够原料而被迫外迁。竹加工企业总体档次还比较低,品种单一,精深加工企业少,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另外综合利用率低,重竹材、轻竹副产品开发利用。以毛料、竹根等为原料的生产企业至今还没有,影响了群众开展钩梢、去“三头”等常规经营管理措施的积极性。
(四)以竹资源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效益不明显。竹产业合作社发展滞后,营销队伍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竹林生产效益的提高。以笋竹为原料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以竹林休闲为主题的农家乐虽有一定的基础,但知名度还不是很高,竹文化内涵和竹林资源综合效益没有充分挖掘。
三、柯城区发展竹产业的对策建议
根据柯城区竹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柯城区竹产业应以“基地规范化、制造产业化、市场规模化”为目标,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发展生产和培育市场、特色竞争和市场取向、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并举原则,走“以二促一带三”之路,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协调,推动竹产业循环、高效、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加快竹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是要建立组织保障。组建竹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竹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协调有关单位开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大扶持力度,竹产品加工一般是微利性的,但带动的是千千万万山区农民,由此更需要有优惠的政策。区相关部门需要重点研究几条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是财政贴息补助政策、用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二是要制订规划。柯城区要立足全区竹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具体要求、区域优势、市场前景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首先要做好竹资源开发的规划、竹生产基地改造的规划,明确哪些可以开发、哪些要有控制地开发、哪些要严格保护。其次要认真研究竹加工的规划,做到集聚集群,形成加工区,避免基础设施配套、废弃物处理、环境保护都难以到位现象。同时要注意与生态区建设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做到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三是要强化服务。尽可能地在信息、科技、流通、政策上为竹农和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加强与安吉、临安、龙游等竹业发达地区的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沟通联系,及时把市场信息传递给竹农和企业。
(二)依靠科技,运用科技,为提升竹产业经营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强化科技培训,确保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竹林资源是竹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竹产业化的第一车间。与先进地区比,柯城区生产潜力远未发挥,单位面积产出率低。为此,要强化科技培训,调整竹林生产结构,确保可持续发展。在竹林资源培育和生产结构调整方面,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粗放经营向分类经营、集约经营转变。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实行定向培育,竹产区和竹农要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适于自己经营的模式;竹林培育水平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总产量。着眼建立高效竹林生产体系,提高竹林培育质量;经营目的要从增产向增效转变。竹林培育的目的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要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绿色食品和优质竹材。二是科学归类,分类指导,实施定向培育。低丘缓坡地、立地条件好、不构成生态影响的区域应作为商品竹林开发。采取集约经营模式,高投入高产出,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高山陡坡、水库周围、轻垦复或不垦复,作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竹林经营,以自然经营为主,适度挖笋和择伐,以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对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区域应在主要旅游沿线及道路两侧以建设旅游观光、风景园艺竹林为主。在七里乡、九华乡农家乐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充分开发竹林的观赏价值,开展竹生态旅游、竹文化旅游。三是打造研发平台,提高科技含量。研发平台的打造可以走由低科技含量到高科技含量的渐进发展道路,要把竹资源综合开发与应用作为产业进一步发展新的增长点来抓,大力发展竹类深加工产业,围绕竹类加工技术“广度、深度、精度、细度”、全面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大、做强竹产业,推进全区竹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延伸产业,做大企业,培育市场,为提升竹产业夯实基础。针对柯城区群众发展竹产业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形式经营机制。在竹资源较丰富、劳动力资源较富余、交通较便利、基础设施较齐全的乡镇建立“竹加工专业功能市场”,引进一两家较强的竹加工企业,发展成本较低的标准产房加工竹类工艺品,以打造综合利用竹资源的生产基地。创新发展“研发平台+龙头企业+专业功能市场+农户”、“ 研发平台+专业功能市场+农户”、“ 研发平台+龙头企业+农户(加工大户)”等模式,鼓励支持农民从事竹种植、竹采伐、竹编织、竹外运、竹销售,推行订单生产,吸纳农村劳动力,带动竹基地建设和竹产业发展。在产业链的延伸上,改变低级的制造,发展郎咸平所述的制造业的产业链,简称 “6+1”。“1”是指制造业,是硬的生产环节,其余“6”是软的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六个环节。因此,在竹产业的发展上一定要注重软的环节培育,有力地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四)拓宽思路,创新创业,为提升竹产业拓展新空间。一是从体制机制上创新。针对竹林分布过散问题,应大胆探索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竹林经营方式,采取入股、出租、联营、转包、抵押、拍卖等形式的竹林经营改革,稳定所有权、搞活经营权、积极推进山林的合理流转,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把竹林交给那些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来经营,进一步提高竹林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水平。二是从观念理念上创新。竹子的美学特征和意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有梅、兰、菊、竹“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雅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具有良好观赏性的竹子提供了巨大的应用空间。所以,我们在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推广宜竹地栽植竹子,既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绿化、美化环境。三是从产业发展上创新。“农家乐”是以竹林风光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以“住在农家、吃在农家、干在农家、玩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农家乐”由此成了柯城区的新兴产业,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要在注重特色、打造品牌时,要更加注重产业配套、联动发展来促进竹产业的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衢州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