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林业资源保护与建设

通辽市生态建设的进展与经验

发布时间:2008/04/21
来源:农村经济司
[ 打印 ]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沙地腹地,土地总面积8989万亩,其中沙化土地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7%,是我国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改善生态环境,通辽市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生态建设连续取得好成绩。2007年,完成造林165万亩,封山(沙)育林11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5.2万亩;义务植树10.3万亩;公路绿化880万亩;村屯绿化441个,环境质量发生了可喜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推动生态建设进程。一是坚持把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放在全市经济建设的首位。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切实把生态建设任务、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的肩上。

二、强化工程管理,提升生态建设总体水平。依托三北四期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了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开展了林业质量经营管理年活动,制定了《关于开展林业经营管理年活动的意见》、《通辽市林业综合指标考核评比办法》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文件,强化了各地的质量意识。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做到了规划现行,科学设计,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实施。

三、完善政策,活化机制,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鼓励、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是通辽市释放林业生产潜能的重要手段。一是贯彻落实“树随地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等林业政策。二是实施分类经营。引导社会资金实现投入用材林基地建设。国家投入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三是在国有林场中,通过组建家庭生态林场等方式,组织职工参与低产林改造。

四、强化科技培训,推广适用技术,着力推进科技兴林。一是强化科技培训。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科技培训网络,采取讲理论与现场示范、集中培训与包户培训相结合,把技术送给群众。二是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组织科研人员现场调查研究,开展科研活动,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三是总结推广生态建设经验。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的推广了“两行一带式”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生物经济圈(带)模式、封山(沙)育林模式、植物再生沙障模式等12种生态建设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五、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了经济林基地、林木生物质能源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力度,发展以沙地葡萄、大扁杏为主的果树经济林2.5万亩;以综合防沙治沙为主的灌木能源林基地20万亩;结合低产低效林、残次农防林改造,建设速生丰产林20万亩。二是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林中林下多种经营项目,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以短养长。

六、坚持依法制林,加强保护,推动生态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防沙治沙法》、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两个《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定》、《关于全面实行禁牧,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发展生态效益畜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把舍饲、半舍饲、划区分期禁牧、轮牧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根本措施。二是加大自然保护区、封禁保护区建设力度,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开垦、放牧等破坏性行为,为林草植被的自然恢复创造条件。2007年,新划建、扩建了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87万亩,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179万亩;新建开鲁县机械化林场等2个县级森林公园,总面积4.5万亩。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