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人口、交通、环境压力,以及公共服务、经济转型等现实问题,加强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普惠公共服务、提高服务层级,转变生活方式、形成新兴需求,刺激消费行为、带动产业发展”为主线,强调高端服务供给、管理应用创新、市场手段建设、扩大消费规模,加大资源共享与整合力度,强化信息惠民工程对于满足北京民生领域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一)公共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民生领域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6年,建成1500个满足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数字化应用需求的智慧社区,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基本完成电子病历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保、医疗、健康管理等服务。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使用10兆及以上宽带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超过75%,4G网络覆盖全市,移动宽带普及率超过60%,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比例超过80%,政务物联数据专网信号覆盖全市平原地区。
(二)社会管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政务管理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开放型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推进。到2016年,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90%以上,政府全程在线办理的事项百分比达到90%以上,网上办事实现“一口受理”,市民主页实现交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服务项目超过300项,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推广“市民卡”,逐步实现养老、医疗卫生等领域一卡多用。基本建成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监管、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交通出行服务系统和智能停车系统,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完善。
(三)信息资源增值性开发和创新应用活跃,新型消费模式逐步成型,信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16年,全市居民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1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全市信息产品和服务在全国信息消费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左右。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交通服务、医疗健康、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信息需求有效拓展,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平台加速建设,进一步为社会公众、企业提供政务数据资源供社会化开发应用。
二、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工作模式,通过窗口服务、电话服务和网络服务等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完善96156社区服务平台,健全市、区、街、居委会四级服务体系,覆盖全市约7000个社区及村委会。二是强化社区基础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网站门户、移动门户、微信微博等服务渠道,强化殡葬等公众服务、心理咨询等公益服务、家政维修等便利服务功能,提升对全市社区服务提供商的覆盖率。建设养老助残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养老券变卡和托老所信息化管理,加强基层养老服务。三是拓展特色化的新兴服务。针对居民新兴服务需求,推广政务服务、中医养生、健康咨询、物业管理等个性化服务试点,先期选择居民高端健康服务需求突出的街道作为试点,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服务和私人医师服务,利用移动平台整合区域商业和公共服务等资源信息,开展智慧物业应用。
(二)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一是建设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以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平台为基础,建设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实时公共交通车辆到站、换乘等信息服务。强化个人出行信息服务,提高实时路况信息的准确度和精细化,实现基于拥堵信息的智能化导航信息服务,为出行车提供基于智慧架构的多模式导航服务。强化停车管理服务,建立停车泊位数据库和全市停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基于位置的面向全市的停车信息发布和诱导系统。二是建设市民卡应用服务体系。推广社保卡、京医通卡应用。加快推动社保卡普及应用,推动中央在京公务员和新农合人员纳入社保卡使用范围,建设完善医保专网和96102服务热线。进一步推进京医通卡应用,加快对全市部分重点医院的覆盖,完善就诊过程中的缴费功能。探索社保卡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就业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三是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体系。搭建“基础网络设施、环境和资源监控、业务数据支撑”三大支撑平台,构筑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智慧城管系统,提高城市环境秩序保障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进一步促进政务数据开放,推进开放政府建设。一是加强政务数据开放和共享。建设完善“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进一步整合汇集全市各领域政务数据资源,通过各类数据下载、接口开放、数据开放,为社会公众、企业提供各类数据服务和社会化开放利用。加强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合作,以资源换投资,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为企业提供商业推广支持。依托“首都之窗”,整合民生服务事项,打造“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平台。二是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一网两平台四系统”,即信用北京网、北京市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人民银行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系统等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推进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标准规范,充分依托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以企业和个人为分类依据重点推进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违法违规等信用信息纳入信用信息系统。
(四)进一步引导促进信息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推进医疗卫生数据资源增值开发和创新应用。推进政府部门与重点企业战略合作,为公众提供药品安全和正规药品交易网站的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帮助公众通过搜索平台获得权威医疗信息等。二是拓展民生领域金融支付手段。以社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社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布放3.5万台集支付、生活、网购、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智能终端,打造“智能终端+社区商业机构”的全新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构筑信息惠民应用支撑体系。一是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网促用、以网促新、以网促链”,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实现本市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推进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商用,推进TD-LTE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规模建设。二是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建成以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和无线宽带专网为主的物联网基础设施,高标准升级改造有线政务专网和800兆无线政务专网。
(六)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信息惠民建设环境。推进信息惠民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北京市智慧社区指导标准》,更新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重点编制智能交通、经济运行、应急指挥、人口管理、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和信息资源标准,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基础数据库使用管理、传感器标识、物联网专网应用、个人信息保护、信用管理、电子文件互信互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协同。依托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负责统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体安排,对重大问题和重点事项进行统一部署,各部门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对接力度,统分结合、分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资金保障,拓宽和优化投融资渠道。统筹利用各级信息化建设资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统筹资金等政府资金渠道,财政每年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不少于10亿元,100亿统筹资金进一步突出市场化的资金保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BT、BOT、特许经营等手段,创新市场化的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引导社会投资投向信息惠民领域。
(三)加强宣传引导,推广典型模式和建设经验。加强与兄弟省市的沟通交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信息惠民先进工作经验,加强对信息惠民工作的宣传力度,支持信息化企业参与其他城市信息惠民工程建设。
(四)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确保信息惠民工作落到实处。以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为基准,统筹把握建设工作重点与时序,加强跟进检查和总结经验,强化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