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数字经济

乌鲁木齐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点

发布时间:2015/05/14
来源: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
[ 打印 ]

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是乌鲁木齐市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带动性作用、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实现的战略选择,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打造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品质公共服务、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新型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信息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一、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全面打造幸福民生。利用三年时间推动以人为本、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等方面民生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确立。一体化服务水平和动态感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信息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机制基本建立,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和创新应用初步实现,体制机制与建设运营模式创新多元,居民生产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提升。到2016年,实现惠及全市330万人的惠民服务体系。

(一)基础设施集约共建,惠民服务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新建小区20M光纤入户率超过80%,重点区域热点覆盖率超过80%,电子政务市--街道-社区四级网络100%覆盖。人口数据库覆盖100%常住人口和95%以上流动人口;法人数据库覆盖98%企事业单位;空间地理信息库包含至少10层附加图层。建成城市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和基础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实现市级部门100%覆盖和区县80%覆盖。

(二)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进一步加深。建立业务协同体系,90%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网上办理;接入5家以上公共事业单位(例如自来水、电、煤气公司等);实现所有社区与医院和养老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

(三)公共服务持续丰富化、特色化。实现全部区域覆盖率98%,社区覆盖率100%;社保一卡通发放超过250万张,至少与15个省(市)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8%80%社区医院和卫生站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老年人信息库覆盖80%的老年人;维语优质精品课程数量超过1000门;城乡就业服务点100%覆盖。

二、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夯实基础设施,构建惠民支撑体系。一是打造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基础网络能力,加强固定宽带网络覆盖,推动光纤入户,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升级智慧城市专网,深度联接全市各部门,满足大型平台系统的运行需求。打造无处不在的物联网,集约化部署感知设备。以天山云为核心,通过专业服务云整合政府内部系统,通过公共服务云支撑教育、医疗等各项惠民服务系统。二是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人口、地理数据库,建立健全法人、宏观经济数据库。全面构建包括房屋数据库等民生行业数据库,并与四大基础库实现深度协同联动。建立互通交换和开放共享目录体系。促进信息资源向社会公众有序开放,鼓励应用创新和二次开发。三是搭建共享支撑平台。建设具有承载数据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作的信息惠民平台架构: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实现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接入、共享和协作。建设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对感知设备所采集的城市运行状态数据进行汇聚。建设基础应用服务支撑平台,为上层业务系统中的通用服务提供共性支撑。建设大数据平台,对海量民生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二)加强业务协同,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一是打造业务协同体系。构建“1个一体化业务协同系统+N个业务系统”的业务协同体系,梳理跨部门业务流程,由业务驱动调用其他系统的业务数据、信息资源、系统功能,在不打破原有体制的基础上,实现多个部门、多个系统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联动和服务一体化。二是建设惠民服务统一门户。基于业务协同体系,为公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单式收费”的一体化惠民服务,实现90%的民生服务网上办理。全面打通互动式惠民服务渠道,推行多屏互动的主动式个性化惠民服务。三是构建社区一体化服务体系。探索创新社区服务办事模式,建设社区医疗、养老、电商、社保、民政服务,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变有限的单一服务为全面的个性服务”、“变被动寻求服务为主动提供服务”。四是有序推进市场化参与。在养老领域大力引入社会化力量,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就业领域政府、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多方合作与协同。率先开放食品药品监督检查等民生相关领域数据,探索市场化参与的数据开放商业模式。

(三)推进重点领域,突出特色惠民服务。乌鲁木齐选择社会维稳与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推进信息惠民,同时在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一是社会维稳与公共安全工程。在“大政法委”体制保障下统筹使用各方面维稳力量,整合法规、组织、时间、资源、过程、信息等要素。强化点面监控覆盖,重点区域实现百分百覆盖无死角。全面升级安全监控系统,建立以防为主、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社会巡防体系。健全完善社会预警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体系。整合社区视频监控资源,在已经共享2万多个摄像头的基础上,继续安全有序推进视频资源共享。二是社会保障工程。全面整合社保系统,实现社保信息与就业信息的整合共享。构建一体化社保综合服务平台,扩展社保网上服务,打造移动社保通。制定一卡通跨领域整合和应用的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扩展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事业,最终实现“人手一卡”和“一卡通”。进一步完善医保平台与区内其他地市州平台的对接,实现双向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三是医疗卫生工程。聚焦电子病历库和居民健康卡建设,构建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引导市民定期体检,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加快医疗信息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升级新型农牧区医疗卫生系统。推广友谊医院“1+X”模式,推进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接入区域卫生机构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跨级共享。四是养老服务工程。发展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推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实现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信息整合共享。完善社区和居家养老信息化支撑手段,开发居家养老相关智能终端产品。五是广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惠民服务。在家庭服务领域,推广少数民族视听娱乐节目、宗教节目、家庭安防监控等应用。在就业领域,提供针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服务,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就业信息主动推送服务模式。在教育领域,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推进维语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方式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定制化多语种综合信息服务。

(四)明确政策措施,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一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着力推进制定信息业务平台设计规范、数据资源格式标准规范、惠民共享信息规范、信息服务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等,持续完善信息惠民标准规范相关工作。二是明确社会化引入政策措施。完善引入社会力量的政策措施,明确在养老等亟需市场化的领域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贴息补助等优惠政策措施。三是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发布引进和稳定优秀信息化人才的办法,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高技术人才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由市长为组长,五位市领导为副组长,60个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信息惠民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部署全市信息惠民建设工作。督查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一推动落实的工作模式,全力保障信息惠民的建设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建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相关职能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对重点行业和项目,进行专项统筹推进。

(二)强化资金保障。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政府差价补贴、投资补贴、BT、购买服务等多种创新型、社会化建设运营模式。以合理的公共财政投入等政策性金融资金为引导,积极吸纳市场多元化资本的参与。信息惠民总体投资约20.3亿,其中政府财政投资约12.8亿,企业投资7.5亿。2014年计划投资4.2亿,已落实区县和企业投资2.7亿。

(三)完善机制保障。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完善项目管理和评估考核制度。基于平安乌鲁木齐、“数字城管”、“数字社区”、“天山云”基地等一系列项目建设中积累的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和跨部门业务协同机制。

附件: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