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创建以来,洛阳市围绕民生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民生服务领域的难题,通过数据共享、数据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等手段,着力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在医疗、养老、教育、社保、行政审批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惠民保障:
成立了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常设的“智慧办”,全面统筹信息惠民、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等试点工作,有效解决了以往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全市统筹、部门力量分散等问题;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并积极筹建智慧城市研究院;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撑数据共享与数据开放的政策体系;整合财政资金,并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全方位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提供从体制机制到政策环境、资金、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障。
二、综合成效: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行政服务大厅、市政务(便民)服务系统、110联动(统一30多个便民服务电话)、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微信服务等平台,积极推动“一厅办事、一网办事、一线办事、一门办事和一键办事”,提升了政务部门集约化、延伸化和多渠道服务能力,基本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多终端办理、多渠道办理的服务模式。
三、特色成效:
(一)社保。在实现“五险合一”统一经办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方便企业和参保人员办理业务和查询信息为重点,打造“十五分钟低碳环保社保服务圈”,不断延伸和拓展服务渠道,实现社保大厅、企业内部、银行网点、网络服务平台等多渠道办理参保业务,大厅、短信、网站、微信、12333热线随时随地查询参保信息。通过发行社保卡,统一社保系统,实现了市域内就医医保通用、市外就医20余城市就地医保结算。
(二)健康医疗。在全市建立了统一的医疗信息网络和信息交换平台,覆盖全市95%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并推广健康卡应用,持续推动医疗信息共享,已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信息即时调阅共享,全市医疗机构间无障碍双向转诊,居民随时调阅个人健康档案。全市95%以上的医疗机构已具备健康卡用卡环境,逐步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各医疗机构不断深化面向患者的信息化应用,部署排队叫号系统、多功能自动服务终端,推动掌上医院、远程会诊、健康小屋、全民健康信息监护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三)养老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成立民办非企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利用12349服务热线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整合养老、医疗及服务机构的资源和信息,发行工行联名养老宝灵通卡,发放老人手机,上线服务管理APP,签约服务企业350多家,在网老人59万,覆盖率61%,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一体、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养老体系,2014年累计提供各类服务超过100万次。同时,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工作。
(四)优质教育。依托“三通两平台”建设,通过政企合作、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企业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洛教云平台”,并持续不断的丰富网络学习资源,“班班通”设备利用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网上名师工作室”、“五课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以及洛阳教育数字期刊阅览室等建设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智慧旅游。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旅游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旅游网站集群,丰富旅游服务热线内容,上线智慧旅游APP、部署多媒体查询终端。在4A以上景区建设景区远程监控系统,3A以上景区建设客流动态监测系统。建立了涵盖公共服务、安全应急、诚信评价、电子商务、统计、多媒体等9大类,150余个专项的旅游综合数据库。同时,推进数据共享和开放,与携程、腾讯旅游、途牛、风景网等知名旅游服务企业合作,加强旅游服务,实现数据对接和挖掘分析,全面提升游客体验。
(六)其他。在社区服务领域,在涧西区、吉利区开展试点,建成了覆盖区、街道、社区三级,集社区信息管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微社区”服务,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周边服务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民服务生活圈。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方面,通过健全电子档案、加强电子监管等措施,实现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可追溯;启动餐饮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对餐饮单位电子化、全天候的监管服务。在市民诉求办理方面,依托110联动平台,整合服务热线资源,加强部门联动,统一服务平台、统一反馈渠道、统一监督办理、统一考核,提高部门办事效率。在公共安全保障领域,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通过视频监控破获案事件同比提升13.5%、19.8%,2014年全年,监控设备抓拍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0万余起,交通违章违法行为同比下降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