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总体目标
长春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结合长春市信息惠民工作的迫切需求和主要瓶颈,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通过有效途径和技术手段在公共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就业服务、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和教育方面采取急用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建设模式,建立信息惠民可示范、可复制、可扩展、可推广的示范城市。
(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到2016年,初步建成统筹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为加强长春市网络负载能力,为民生服务提供更好的公众反馈能力,长春地区主干网宽带速率达到500Gbps,所辖各地区家庭带宽最小速率为6Mbps,行政村宽带普及率100%,各城区、所辖县区和农村乡镇20Mbps宽带覆盖率达100%,城市及县域城区100M宽带覆盖率100%,3G/LTE网络覆盖率92%,广播电视网总长度(皮长公里)69082.85公里。
(二)公共服务增多优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到2016年,以10类民生信息数据为基础,实现数据集约整合并建成四大平台,即智慧社区平台、智慧医疗平台、智慧惠农平台和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各类服务事项500项以上,通过建立智慧社区平台,实现在全市增设1万个便民服务站点,5000个乡村便民服务站。通过建立智慧医疗平台,形成全市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建成全市可以共享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60%以上人口办理健康卡,95%以上人口建立符合标准的电子健康档案,100%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信息化,30%以上私营医院完成信息化建设,推广基于云平台的老人监护系统,预计惠及40万空巢老人。通过建立智慧惠农和智慧教育平台,90%以上农村乡镇中小学校和职业院校建成校园网,全市500所学校接入教育专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能力达到70%,基本建成教育资源和管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总量年增长15%;区域均衡发展支撑服务体系覆盖70%的城区学校,70%中小学及职业院校开通网络学习空间。
(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社会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到2016年,在长春市公务员驾驶舱(全市党政机关网络办公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开政务信息。市政府门户网站及50%的区县委办局门户网站进行云平台迁移和相关安全和权限的重造;到2015年底,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覆盖率达到45%;到2016年,达到70%覆盖率。政府办公网站增加评论、建议、投诉等公共反馈能力。
(四)信息消费能级稳步提升,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通过农村乡镇的信息化建设,刺激农村乡镇的信息化消费,实现农村信息消费平均每月500元/家。
二、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信息惠民支撑体系。一是提升农村乡镇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软硬件支撑平台,充分利用农村地区普遍部署的邮政网络、广电网络,结合并补充电信网(长春市移动网络、长春市联通网络、长春市电信网络)。二是补充农村惠民信息内容。目前,长春市惠民信息数据在农村乡镇地区存在空白,要统计和补充农村乡镇地区的就业、社保、医疗等基础信息,实现民生服务内容的信息化。三是整合民生信息基本数据。使民生信息各类数据耦合性更强,去掉冗余数据,加强信息融合和集约,加强信息安全和可信性,使民生信息能够切实服务于人民。
(二)构建集公共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就业服务和食品安全为一体的智慧社区平台,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一是建立社会服务综合信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民生服务信息的整合。二是支持异构网络,主要包括政务内网和互联网,充分实现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性。三是实现三个中心的建设,分别是市社会服务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市网络舆情研判中心、市应急处突指挥中心。提高全市的整体紧急事件应对水平。四是建立四级管理中心,分别是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会服务管理分中心、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基层服务管理工作站。提高社区的整体管理能力。五是建立依托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基础网格,形成集数据整合功能、社区管理功能、便民服务功能、指挥调度功能、领导决策功能和综合考评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智慧社区平台。
(三)建成集合全市各医疗部门联动的智慧医疗平台。一是建立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卫生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提高卫生队伍信息技术水平。二是建立两个医疗辅助数据库,分别是建立居民信息档案,建立居民电子病例。为各类管理信息软件开发和数据抽取提供依据。三是连通医疗、疾控、妇幼、血液、急救、卫生监督、卫生行政等七个系统,使系统共享程度提高、反馈能力加强、集约程度提高。四是在系统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协同能力、改善居民一卡通服务、支持卫生管理与决策服务、支持应急指挥及快速反应服务、提高百姓询医、选医、约医的效率、提供实时卫生统计数据、提供医疗质量监管、提供绩效考核机制、提供各级卫生部门数据接口。
(四)建设以农村信息化为目标的智慧惠农信息平台。提高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本市农民实现代缴手机话费、农电费、有线电视费、代售长途火车和客车票、代缴税款、购买农资产品等功能。
(五)建设涵盖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一体化信息教育的智慧教育平台。一是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包括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系统、数字校园支撑系统、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具有长春市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汽车、轨道交通、现代制造技术等8个具有长春特色的信息化实训教程,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目录检索。三是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大数据中心,按照类别进行管理、对教育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和评估等工作。四是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支撑服务体系,该方面主要是为了协调城市社区信息化教育和农村乡镇信息化教育的协调发展。五是建设信息化学习空间,主要包括学生空间、教师空间、教研员等空间致力于从多个角度服务民生,更广泛地反馈公众需求。
(六)出台长春市信息化地方规章和政策措施。形成《长春市民生信息化概况调研报告》、《长春市信息惠民示范市建设工作可行性报告》、《长春市信息惠民工程招标规划》、《长春市信息惠民重点工程推广方案》、《长春市信息共享及安全管理制度》、《长春市信息资源整合标准规范》、《长春市信息资源开放及其标准规范》以及《长春市企业信息惠民建设方案支持办法》等规章制度。拟修订《长春市信息工程设施专项规划》、《长春市无线基站设置规划》、《长春市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办法》、《长春市公共信息网络管理暂行规定》、《长春市社区协同办公网络平台管理办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各部门“一把手”为委员的信息惠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信息惠民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十二个部门合力推进。中国移动长春分公司、中国联通长春分公司、吉视传媒长春分公司机构提供有力支撑。
(二)资金支持与保障。长春市拟投入资金1.8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8000万元,各有关部门投入1亿元,用于信息惠民试点市的建设,长春市各县市和乡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预算以支持长春市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同时对企业开展的信息惠民建设方案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并给予一定额度的银行贷款贴息。
(三)引导社会融资。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培育外包市场,通过政府授权、委托、认定等方式,引导、扶持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建立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等配套的规范标准,为推行外包制度创造条件、形成规范。
(四)强化智力支持与保障。成立惠民工程信息化咨询专家库,专家库成员由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人员构成在外聘全国部分知名专家的基础上,重点以省社科、市社科,以及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信息领域的专家教授为主,对城市管理资源信息化项目进行咨询和评议,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研讨,保障与完善信息惠民工程每个环节的服务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