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健康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市、县、乡三级所有1170家医疗机构实现健康档案、病案首页信息共享,47家二级以上医院建成网上预约就诊平台和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新农合卡实现全面覆盖,医疗费用跨省跨地区异地即时结算人数从每年2万人次提高到5万人次以上,建成覆盖全市和桂东南、粤西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
(二)养老养生信息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市、县两级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及全市统一的“12349”社区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平台,完成市、县养老服务机构两级联网系统建设,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应用率从43%提高到85%,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机构养老部门医疗信息互通共享率从5%提高到60%。建成惠及全市市民的养生信息服务系统,并为20平方公里的岭南生态养生新城提供智慧养生信息服务。
建成以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服务、医疗养生相统一的养老养生系统,包括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呼叫应急服务子系统、老人信息管理子系统、社会服务管理子系统、位置服务子系统。实施虚拟养老院工程,统一全市的“12349”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养生综合信息服务与监管系统工程。
(三)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资源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和“云教育”应用覆盖。到2016年“宽带网络校校通”100%覆盖乡镇以上所有校舍条件允许的中小学校;建立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全市80%以上的城乡中小学和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立足广西、服务珠三角的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四)西江黄金水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广西电子口岸西江物流服务平台、枢纽港地理空间(GIS)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无线数字航道”公共开放信息化平台核心系统,以及无线电子报关和无线电子口岸系统、航道视频监控系统、船舶AIS和GPS监控系统、船闸通航应急系统、水上交通综合管理与应急协同综合调度平台,实现西江航道一体化信息管理和“一站式”服务,为西江航运企业、个人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营环境和信息服务。
(五)公共资源信息共享和集约化建设卓有成效。建成梧州市云数据中心、“梧州数据邮局”,全市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为全市居民统一配置数据邮局提供的免费邮箱,数据邮局社会用户邮箱容量达到80万户。
(六)社保就业服务更加便民快捷。全市社保信息实现网上查询,城域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五险”业务网上办理从10%提高到80%以上,联网社保就业监测业务交换库数据入库率达到90%以上,社保基金财务交换入库率达到80%以上,公共人事管理、劳动用工备案数据入库率达到70%以上,实现社保业务全程信息化和精确管理。
(七)公共安全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天网民安”工程视频监控摄像头新增2.2万个,达到4.17万个,交通车联网工程启动并推广应用;完成梧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蔬菜追溯监管平台覆盖全市农产品流通市场,市监控中心与兴龙屠宰场、岑溪食品屠场、龙母猪场3个前端监控点及岑溪分监控平台建设;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实现智能化监管;梧州市城区60%的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
(八)建成“市民卡”信息交换平台和资金清算平台。市民卡发行和服务网点数量分别达到80万张、180家以上,在社保、医疗、民政、交通、公共事业等领域逐步实现统一的市民卡应用,健康医疗应用实现与广东云浮市、肇庆市等地市民卡系统信息交换和异地结算。
二、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健康医疗信息服务能力。一是编制《梧州市智慧医疗发展规划》,制定智慧医疗管理办法。二是建立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区域健康档案数据库和中医养生保健信息平台,完善医疗信息基础设施。三是建设医疗机构跨区域业务协同平台和远程医疗系统、预约挂号平台和手机医院,实现与广东肇庆、云浮等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四是与广东肇庆、云浮开展异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认定工作,实现医疗保险异地即时结算。五是建设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统一监管平台,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平台,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应用和监管模式。
(二)改进养老养生信息服务方式。一是编制《梧州市生态养生养老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创建全国老年友好型城市,全面推进智慧养老养生。二是建设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呼叫应急服务子系统、老人信息管理子系统、社会服务管理子系统、位置服务子系统,形成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服务、医疗养生有效互通的信息管理服务网络。三是实施虚拟养老院工程,统一全市的“12349”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养生综合信息服务与监管系统工程,建立养老养生服务行业标准规范和监管考核机制。四是以现代信息服务理念,加快建设梧州长寿之乡和岭南生态养生新城。
(三)提升优质教育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建立与国家、自治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教育信息数据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二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 “三通两平台”建设和“云教育”服务应用。三是建设IT教育学院、专业技术教育实践中心和梧州职业教育中心。四是与广东建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促进粤桂两地教育培训、岗位就业一体化。
(四)增强西江数字航道信息服务能力。一是落实《梧州市西江黄金水道信息枢纽港建设规划》,建设西江黄金水道信息枢纽港。二是加快西江数字航道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覆盖水运、港口、物流等领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西江无线数字航道信息一体化管理工程。三是制定西江数字航道及电子口岸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标准共行数据库体系,提高西江航运企业和个人综合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五)提升政务服务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梧州市政务网站群技术规范和数据交换标准,建立梧州市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政务网站群,开展移动政务、政务微博、微门户应用,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统一网上办事大厅事项编码规则和目录体系,建设网上服务大厅和网上市民中心,为公众提供 “一站式”服务。三是制定深化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意见,优化行政业务流程,建设行政网上审批系统,开展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绩效考评工作。
(六)提升社保就业公共服务水平。一是依托梧州市云数据中心,整合全市社会保障领域数据资源,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统一数据中心和社会保障“五险合一”信息系统,以市民卡为载体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功能应用。二是建设劳动关系业务协同办理平台和职业技能网络培训系统、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系统、粤桂两地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公务员管理信息服务体系。
(七)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服务能力。一是实施“天网民安”三期工程和车联网工程,完善视频联网共享系统,建立资源共享的社会管理视频监控联网体系。二是建设信息安全系统,完善治安管理、应急处置、打击管控、公共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应急联动处置机制。三是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平台,建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四是建设安全生产在线监管系统、农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及质量追溯监管平台,建立农产品及食品药品保障体系。
(八)提供市民“一卡通”服务。一是成立市民卡项目推进和运营机构,制定梧州市民卡数据交换、系统管理、业务处理等管理办法。二是建设全市统一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交换共享基础信息库,建立统一支付服务体系、资金清算平台和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建立与广东云浮、肇庆等地市民卡信息交换和异地结算机制。
(九)建立信息惠民数据共享平台。编制信息惠民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方案,建设提供数据应用与存储、灾备服务的梧州云数据中心和提供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的“梧州数据邮局”信息惠民数据共享平台。
(一)建机制,搭平台。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顶层设计、统一审批建设、统一共享资源、统一运维管理”五统一的方式建立一套信息惠民服务机制体系。成立梧州市信息惠民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实施工作。实行政府和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合作、统筹推进、共建共享”多层面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搭建信息惠民参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平台,健全区域间信息惠民工程合作协调议事机制。制定统一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管理办法、信息安全标准和评估体系。
(二)严考核,强落实。制定信息惠民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建立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执行绩效考核问责制,加强进度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三)创模式,筹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采取政企合作、购买服务的模式建设统一运维管理的数据中心。创新社会融资合作模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政府引导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投入。
(四)育人才,引技术。落实《梧州市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实施意见》,依托梧州市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与信息惠民相关的创新团队建设。进国内外先进信息技术,加快梧州市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本地技术优势。
(五)造氛围,促消费。完善扩大信息消费政策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产业发展秩序,营造安全诚信有序的信息消费市场环境。扩大信息惠民应用宣传,增强信息服务创新能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