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总体目标
(一)建成一体化公共服务智慧应用体系。实现全市11个县(市)区、8家市级医疗机构和5个市级公共卫生机构联网,9个县(市)区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实现交换和共享,8家市级医院和疾控、妇幼等公共卫生机构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系统对接,建成83家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居民候诊时间较目前缩短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城市居民健康信息档案覆盖率超过98%。建成面向基础教育的“人人通”空中课堂、面向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阅读平台,“人人通”空中课堂日均页面浏览量保持在1万左右,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收录精品课程超过2万节。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能够为1万名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为5万名老人提供日托养老服务,为10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整合市级层面超过23个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和信用信息,建立覆盖超过50万重点人群的信用信息库,大幅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间缩减到一小时以内。
(二)形成一体化智慧社会管理体系。建成智慧社区大数据基础平台、数据开放平台和多渠道应用系统,以社区居民在任意位置步行15分钟即可抵达的范围为核心,提供餐饮美食、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美容美发、购物消费等各类生活服务信息,并给居民带来优惠。81890市民求助服务中心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服务内容涵盖生活、文教、科技、医疗、农业、经济、法律咨询、维权等,提供的服务项目超过200项,拥有加盟企业超过1万家。
(三)提升政民互动水平。至2016年,完成全市主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WIFI网络覆盖,建成无线热点900个,无线接入点 9000个以上,建成统一接入平台,形成宁波市免费WIFI网络建设架构。至2015年底,建立覆盖范围更广、基础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人口基础数据库,为低保核对、个人诚信、市民卡、社会保障卡等项目提供实时数据服务。形成完善的“智慧空间”智能化服务体系,实现80%以上政府部门空间信息集聚共享与服务。
(四)提升信息服务供给能力。新增3000台具有废品智能分类回收和智能物流配送功能的终端产品,以智慧服务站的建设形式进驻社区、乡镇街道和城区道路服务点,部分铺设于公交和轨道交通场站、大型商业广场、行政服务中心、高校校园、酒店宾馆、医院等公共场所。提供电子商务企业办公、仓储、物流、通关一站式信息服务,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培育3-5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二、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设。一是推进医疗健康信息惠民服务。整合诊疗与健康信息,形成覆盖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所有健康问题的信息网络,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推进养老信息惠民服务。构建方便快捷、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标准统一、优质高效的养老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变革传统养老服务模式,让更多需要服务的失能失智老人享受到专业康复和护理服务。三是推进教育信息惠民服务。以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构建覆盖广大在校学生和全体市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智慧教育体系。四是推进企业注册和信用信息惠民服务。制订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工程,为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登记业务,为公众提供精确、真实的企业信用信息,为部门提供业务协同服务。
(二)推进社会管理领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设。一是提升社区信息和服务水平。搭建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沟通和合作平台,面向社区提供政务信息发布查询、行政审批事务处理、便民生活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及服务、废旧物品智能分类回收及社区智能物流配送等服务。二是丰富家庭新信息服务。以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构建覆盖街道、社区、企业的信息服务网,成为服务家庭市场信息的容纳器,形成家庭服务良性生态圈。
(三)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建设。一是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逐步建立一个包含覆盖宁波市范围的人口基本信息、扩充信息和应用共享信息的基础性人口数据库,实现人口数据依法、安全、规范、有序管理和共享应用,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人口信息查询、分析和应用等服务。二是培育智慧宁波空间大数据及其服务。以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为纽带,实现各部门的空间信息汇聚、集成与融合,为民众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信息分析与应用服务。
(四)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制定形成信息标准体系,实现对商品进行集中采购,大幅降低跨境商品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并保障商品品质和消费者权益,解决售后服务问题。
(五)健全信息惠民基础支撑体系。一是全面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区家庭宽带提升、楼宇宽带拓展、乡村宽带扩面。二是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加快无线宽带接入的建设速度,不断扩大免费上网的公共场所范围,推进4G试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体验。三是有序开展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实施全市重点领域信息安全检查行动,推动宁波市信息安全预警监控平台建设。
(六)健全信息共享、信息规范的政策标准。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编制完成《宁波市政务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宁波市政务云计算中心数据架构体系建设方案》和《宁波政务物联网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共享标准规范体系,按照“一数一源,共建共享”的要求,规范全市政务数据交换模式、规则,改变无序交换的局面。制定政务云中心数据架构体系相关的《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标准规范》和《安全标准规范》等地方标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宁波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兼),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由市智慧办和市发改委负责信息惠民创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做好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运营管理和督促落实工作。
(二)落实资金保障和项目管理。信息惠民重点工程按三年规划,投资估算约7亿元,其中3.41亿元由智慧城市专项资金解决,1.34亿元由业务部门自筹,2.25亿元由参与企业自筹或面向社会吸引投资机构投资。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进,建立健全多种投资建设主体共同推进信息惠民重点项目建设管理体系。完善重大项目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考核结果引导项目建设。
(三)健全制度标准。加快制定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信息惠民工程设施建设、技术支撑、运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切实提高信息惠民工程建设的质量。
(四)坚持试点推进。建立健全信息惠民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五)强化信息安全。增强信息惠民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加大对违章违法泄密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国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