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总体目标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信息惠民理念,强化全市统筹,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充分参与,协同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着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全面促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经过三年努力,构建辽源市“信息融合、网惠辽源”的信息惠民、资源共享新格局,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示范和借鉴。
(一)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改善民生取得实效。到2016年,全面实现市、区县、街道、社区公共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在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上,实现汇聚各类公共服务事项200项以上,服务覆盖能力超过130万人以上。建成服务多元化的综合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卡户籍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覆盖城区和所有乡镇的医疗服务信息化体系,电子病历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率100%,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与10个省、直辖市医保跨省即时结算,与30个地市就医一卡通和病历互认共享。建成北方最大的网络职业教育平台之一,实现超过500门精品课程免费网上开放,全市免费网络培训累计达到10万人,促进转移农民就业20万。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管理及运营模式创新,全部4个区县和1个省级开发区养老机构、社区和医院的协同服务,惠及全市60岁以上老人20万人。建成20个智慧社区,惠及30万社区居民。
(二)社会管理手段不断升级完善,城市智能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16年,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全市共享、全国联网。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市区所有30个社区和所有乡镇的全部覆盖,实现劳动保障、医保、民政、计生、住房等100项以上事项的“一站式”高效办理。构建全市统一的网格化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平台,建成食品药品综合监督管理平台,实现食品药品监管100%全覆盖,建成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城市突发事件处置速度及准确率提高50%。
(三)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水平明显提升。到2016年,电子政务基础网络100%覆盖市直部门、区县政府和街镇,建成全市统一的人口、企业、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接入率80%以上。实现人口信息共享交换市级部门扩展至15家,以及全市所有区、县政府,实现10家以上市级部门行业性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四)信息惠民便民利民新型信息服务更加活跃,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信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到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规模超过5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00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50亿元。
二、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需求,重点推进教育培训、就业服务、社区服务和家庭服务领域信息惠民应用。一是建设完善辽源市网络教育服务和培训综合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学在辽源”网络教育品牌,重点开展网络化职业培训,建成北方以煤矿等传统产业转型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基地。二是建设完善辽源市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建立方便快捷、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与国家和省联网共享,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支撑 “创业辽源”工程和“辽源青年创业行动”。 三是大力推进智慧社区示范建设和应用推广,增强社区服务群众能力、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完善社区信息消费环境,分批建设20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示范性较强的智慧社区。四是实施市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辽源华联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惠民重点项目,服务3万个家庭,推广超过100项信息化家居服务、多样化在线生活服务的家庭信息服务。
(二)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转型需求,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健康疗养、养老服务领域信息惠民应用。一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与业务部门系统接口建设,推动社会保障领域各相关部门业务联动,实现全省统一异地就医持社会保障卡即时结算。二是加强建设完善辽源市民“一卡通”服务平台,实现多领域、宽渠道社会保障加载的金融消费功能,与相关部门协作,为社会公众提供水、电、热服务、日常金融消费服务等,全面推广市民“一卡通”持卡应用。三是建设完善区域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医保、药品等信息综合集中管理、远程医疗服务等功能。四是加快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系统项目,在全市10个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试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实现老人的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网点的无缝对接。
(三)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信息惠民工程建设,促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一是建设食品药品综合监督管理平台,推进阳光审批、动态监管与科学决策,促进食品药品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食药品生产环节的安全控制与追溯、食药品流通环节的全程监察与服务。二是加强饮水质量信息化监控,建设完善城市水务信息化系统,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控,保障居民饮用水的安全。三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基于视频监控的社会治安强化、基于视频共享的交通服务,强化社会舆论信息监督,促进信息强警。四是推进辽源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公共信用信息在经济社会管理各领域的应用。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与开放。一是加强云平台服务能力和网络支撑能力建设,完善辽源为中心,覆盖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地区的云计算服务中心,增强移动网络服务能力,增强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能力。二是建设完善辽源市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提高基础数据库的准确性、完整性、安全性,推动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和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应用。三是大力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渠道,加快城市移动数据服务门户建设。
(五)加强信息惠民能力建设,促进信息惠民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信息化标准化推进,发挥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等机构的作用,参与国际和省信息化标准服务,推动信息化标准的试点示范应用。二是提高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能力,结合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强城乡居民信息能力提升。三是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建设公共网络、政务网络和无线电的信息安全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和业务管理平台,实现虚拟社会安全与现实社会安全的对接与融合,加强对由虚拟世界引发的社会安全的管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推进信息惠民。成立由市委书记吴兰和市长金育辉担任任组长的辽源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发改委(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市审计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质监局等根据行业领域牵头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市编办负责协调和指导信息惠民工程实施中政务业务流程优化和跨部门业务协同。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企业负责相关网络基础设施的信息惠民配套工程的组织实施。
(二)加强资金统筹和保障,拓宽和优化投融资渠道。设立信息惠民建设引导专项资金。市级财政以不少于上年度本级财政收入1%的比例作为信息惠民专项资金,落实国家鼓励产业发展的各项投融资政策。建立协调机制,通过担保补贴、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建设。
(三)建立完善信息惠民市场化投融资体制机制。落实国家鼓励产业发展的各项投融资政策,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规范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新产品,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机制。通过政府的引导,专业机构的运营和带动,建立政务部门与信息惠民服务提供商之间共赢发展的协调机制。通过担保补贴、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建设。通过发布规划、特许经营等手段,创新社会化信息化项目的投入和运营模式,引导社会投资。
(四)建立城乡居民信息能力培养机制。结合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建立辽源市城乡居民信息能力提升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活动,加强培养居民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习惯,做好社区居民信息化教育培训配套工作。面向农村,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途径,组织提供针对农民的全方位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信息化培训手段推广生产技能、信息技能与科技知识。
(五)加强云平台服务能力和网络支撑能力建设。建设完善以辽源为中心,覆盖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地区的云计算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光纤宽带网络,增强移动网络服务能力,增强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