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归档专题 > 数字经济

东莞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点

发布时间:2015/05/14
来源: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
[ 打印 ]

一、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总体目标

以畅通、便捷、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支撑惠民东莞高速发展,借助动态完整的数据分析决策与解决民生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强化信息共享和集约化建设,提升东莞政府效能,逐步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而实现智慧东莞、幸福东莞的目标。

(一)全面提升全市信息基础集约化水平

2016年,初步建成全市统一的人口、企业、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接入率达到80%以上。建成党政内部信息共享门户,涉及业务100%纳入电子监察范围,行政审批项目100%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融合,实现东莞市光纤入户覆盖率100%,城镇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以上。

(二)全面提升全市公共服务水平

2016年,惠及人群1000万人。着力在社保医疗、城市安全、生活服务三个方面惠及全民。

社保医疗领域:以社保卡为载体整合卫生医疗领域,通盘考虑全市固定与流动人口,实现各类卡片一码通,用户普及率80%以上,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90%以上,卡片100%与银行实现实时结算。

城市安全方面:全面推动“平安东莞”信息化建设,结合人口流动性大,到2016年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建成可调控高清监控点10000个,在重点区域建成50个高清治安卡口。另外初步建成食品药监、城管、环保数字平台。

生活服务方面:教育和文化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100%的公办中学和90%的公办小学达国家一类设备配备标准,90%的学校建有校园网站,逐步完善汇集550所中小学精品课程与微课资源。

(三)智慧镇街、智慧制造、智慧商务并重,提升东莞智慧水平

2016年,东城、松山湖、石龙、常平100%完成区域特色信息基础建设。本地制造企业信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电商专项投资,促进居民消费超500亿元。

二、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信息惠民工程基础支撑体系

夯实九大领域原有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市数据汇集交换中心,完成各个部门信息数据的采集、汇集、标准化、与数据集约化管理调度。建设全市统一人口、行业、地理环境资源基础数据库。加强基础宽带网络建设,包括网络覆盖、提速和安全,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

(二)融合社保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

加快完成以社保卡为载体,协同整合健康卡与医院诊疗卡的后台数据接口一码通融合,实现社保卫生服务保障一卡通。持卡即可在定点医药机构经办窗口或者自助服务平台完成挂号、就诊、结算、社保报销等社保就医全过程,并形成从出生到死亡的终身健康档案

(三)加快社会与食药安全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

公安方面,将现有的指挥平台升级为一个集警务指挥调度、视频监控、警情分析管理、情报研判、应急指挥于一体的,语音、数据、图像三网融合的智能警务指挥平台。食品药监,着力从源头对对象进行基于地图位置的集中与流转监管,通过整合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等信息业务系统,集成涵盖行政许可、执法监管、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四)推动城市与环境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

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数字环保监测,建立全市统一的污染源基础数据库,实现环境监察的网格化管理,从污染源的产生到注销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移动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环保管理体系。

(五)推动智慧化中小学教育文化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

逐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

(六)提速智慧城镇建设与促进智慧制造、商务普惠化水平

抓住东城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契机,建成经济精明化增长、城市精品化建设、社会精细化管理的智慧新东城,从而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常平、石龙、松山湖三个智慧镇街建设。

另一方面,重点打造智慧社区,形成商圈、基础设施、产业链、物流、电子支付、信用保障、移动电子商务、人才八大板块。依托各镇产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部署试点城市总体工作。下设执行小组,由市发改局牵头协调跨部门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建设工作中的责任事项,建立促进信息惠民发展目标考核机制和办法,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设立东莞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专家委员会”,协助领导小组承担相关的研究工作并提供政策与规划建议。

(二)资金保障。在新设连续3年每年3亿电子商务专项资金拉动信息消费基础上,再设立连续3年信息惠民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信息惠民工程具体开展,包括具体支持信息惠民宣传与推广、人才引进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信息惠民项目扶持。通过首先由财政投资进而撬动激活社会投资,引领全市信息惠民工程稳步推进。社会资金筹措方面,通过国有企业、本地集团企业BOTBT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与运营信息惠民项目,以期形成政府与社会化合力最大化。

(三)宣传引导。通过“东莞日报”推出“信息惠民专版专栏”,宣传信息惠民相关政策,介绍惠民工程发展动态,通过“东莞电视台”定期举办“信息惠民论坛”,在全东莞范围内选择LED屏投放“信息惠民公益广告”。

(四)人才培养。切实加强信息惠民管理与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育、孵化与引进力度,结合高端人才千人计划,培养和培育一大批信息惠民领域领军人才和领军企业。

(五)市场推动。树立一批信息惠民建设示范企业,通过信息惠民工程和后续服务,进一步释放惠民红利。

(六)激励规范。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市信息惠民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市信息惠民发展规划(2015-2017年)》、《东莞市信息惠民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东莞市信息惠民工程验收评估工作方案》,加快东莞信息惠民工作推进,使每一项工程落到实处。

(七)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依托已成立的东莞市物联网促进会,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东莞市两化融合推进协会,东莞市现代信息服务协会,借助设计院等各行业专业咨询与服务公司,承担行业政策、标准等研究,提供信息惠民规划、运营管理等专业咨询与服务,并开展针对信息惠民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制定等研究。

(八)加强信息安全体系保障。制定实施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定级备案、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规范,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检查。开展金融、交通、教育、卫生、公安等行业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逐步缩减党政机关互联网接入口,健全互联网接入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网站备案工作,加强网络安全认证,加大对个人消费信息的保护力度,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

附件:

排行榜